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熱刺在歐聯與足總杯接連出局,整體的士氣再一次陷入低迷,各項賽事近四次的作客悉數落敗之餘,更加只在李斯特城一仗入過一球,這個成績當然會影響到前四的爭奪機會,幸好利物浦、白禮頓、紐卡素近來也有過失利,才令熱刺不至於失去了前四位置。這場面對修咸頓,理應是干地球隊作客「反底」的最佳機會。

Ricarlison在歐聯發炮後連續正選、BenDavies繼續壓過Perisic佔據主力,Son、Romero等近來受到不少批評的球員也在正選名單,稍為讓人意外的是近兩個月表現不錯的Emerson被新兵Porro取代。

修咸頓方面,近來的表現似乎稍有起色,雖然周中的補賽被賓福特擊敗,但之前憑藉人數優城守和曼聯、主場亦都擊敗過李斯特城,對於一支榜末球隊而言,已經算是不錯的成績,周中有份正選的中前場球員Sulemana、Alcaraz、Diallo今場悉數後備,由Walcott、Lavia、Armstorng代替,領隊西利斯在輪換的同時,似乎也在今場較為注重了中場的對抗與組織力。

圖:雙方的正選陣容。不過比賽只進行到六分鐘左右,Ricarlison與Bella-Kotchap都分別傷出,由Kulusevski及Salisu入替,所以「正選陣容」很快就有不同。

【修咸頓的側擊小組,熱刺的「放空」中軸】

修咸頓近來的比賽對於兩側組織高度重視,甚至乎閘位、邊中場、雙前鋒、雙中場都會聚集在同一側,這種五到六人靠攏的方式,盡可能將對手的防守球員聚集,再通過小範圍的配合進行撕破。本場比賽,修咸頓也繼續以小組配合的方式,企圖將熱刺邊線的防守撕開,Walker-Peters、Armstrong、Walcott形成一個右路的小組,再適時配合中場的Lavia或Ward-Prowse拉邊接應,另一側也是相似的套路。

熱刺防守時的541陣式,理論上不應該懼怕對手在邊線小將的搓傳,翼鋒、翼衛、邊中堅與中堅的包圍下,可以對應對方的人數「優勢」。但執行上,Son回防時對對手的壓力不足、左中堅的Lenglet甚少離開自己的防區跟進對手的橫移,BenDavies在這場比賽很容易就被對手輪流壓制(甚至觸動傷勢要提前離場),因此熱刺在邊線的防守,幾乎是依靠雙中場的Hojbjerg與Skipp的協助。修咸頓在比賽的前二十分鐘,頻頻在兩側得到進攻空間,甚至完成傳中(或博得角球),與熱刺邊線防守不力有莫大關係。

圖:修咸頓在邊線幾乎無壓力下成功完成搓傳,最後Ward-Prowse在禁區外完成遠射。

當一邊的攻勢被阻止,修咸頓又會利用兩位中場完成橫向的轉移,再在另一側重覆動作,這種Overload、轉移、再Overload的踢法,也是很多中下游球隊,在兵源有限的做法,在邊線較為防守薄弱的位置,創造傳中的機會,爭取角球或是利用衝擊讓對手的防線承受壓力。修咸頓在近來的成績似有所起色,多得他們的年輕球員在這個戰術下,能夠快速支援兩側,同時又可以收割到外圍的第二落點。

熱刺這場比賽的防守漏洞不少,雖然上半場能夠保持清白之身,但事實上要不是門將FraserForster的神勇演出,熱刺很可能是先落後的一方,特別是雙中場一要支援兩側的防守,就無力再去兼顧中路的轉移,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熱刺三中堅只有Romero擁有上搶的速度和意識,就成為了問題所在,他們難以將雙中場身側的缺口填補,也沒法「跨區」對回收的翼鋒身後形成支援,修咸頓上半場就獲得了八次角球,這多多少少反映到後場承受的壓力。

圖:修咸頓在右路的進攻無法開展,通過雙中場完成轉移。

圖:熱刺這時候邊線有足夠的人數對應,逼使修咸頓左閘Perraud回傳中路。

圖:Elyounoussi無人看管之下在中路可以接球轉身,當時由於修咸頓的兩側轉移,Skipp與Hojbjerg之間出現缺口,中堅Dier意識到要上搶的時候已經太遲。

圖:Elyounoussi成功轉身並再一次分邊,這次Perraud可以有單挑的機會嘗試傳中,雖然被對手擋出底線,但獲得角球對修咸頓已經是不錯的結果。

怎樣守住中軸線是熱刺本賽季最大的問題,雙中場的擺位意味著沒有傳統的「四號」(或稱為「六號」)的角色,那麼雙中場之間的橫移速度,互相配合輪流保護中軸線的默契就會更加重要。 三中堅陣式理應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可以給予三位中堅輪流上搶的空間,去彌補雙中場的缺口,例如干地第一年的車路士有DavidLuiz這樣的上搶型中堅去彌補Kante與Matic的空檔,但Dier是否具備同樣的身體條件與意識? Romero為甚麼屢屢需要做出大幅度的攔截動作?這或許就是熱刺雙中場帶來的問題。

【熱刺變換進攻節奏】

雙方在前三十分鐘合共十一次射門,卻沒有任何命中目標,熱刺這邊佔了七次,都無法形成太大的威脅。干地這場比賽放棄了之前一段時間,以三叉戟吸引防守前壓,雙翼衛反跑身後的踢法,改為更加頻繁地使用長距離的斜傳去調動對手的防線,一方面是因應對手442缺乏寬度的問題,另一方面應該是考慮到兩翼衛進攻的有限輸出,讓Porro與BenDavies(或Perisic、Emerson)這些外圍的球員靠近球門,而讓Son、Kane等球員「犧牲」或多或少是本末倒置,雖然從數據上,Son與Ricarlison也沒太多的本錢「被供養」。

在比賽的初段Porro數次以長傳直接連繫左翼的Son衝擊禁區,這位西班牙翼衛在外圍用球的能力應該是壓過狀態不錯的Emerson獲得正選的原因,但面對機動性與高度結合得不錯的修咸頓防線,這種直來直往的傳球沒有帶來太大的實效。因此熱刺在上半場餘下的時間,開始改為在中路發動斜傳去連繫兩側,增加中場中路連接的次數,壓縮對手防線可以橫移和時間,Hojbjerg與Skipp頻頻在中路發動進攻連接BenDavies與Porro,由於修咸頓的中場線對雙中場的壓逼力不大,因此Kane這場比賽可以更加專注地留在禁區內等待兩翼衛的突進。Porro的入球,雖然助攻的並非Hojbjerg或Skipp,而是Son,不過熱刺在過程中成功利用四後防對兩側的保護,發揮了翼衛的優勢,這恰好是這個階段熱刺想要的效果。

圖:熱刺利用中場中路的長傳,將修咸頓的防線拉開,Kulusevski得到插上的空間。

圖:Hojbjerg的斜傳讓BenDavies完成傳中。

圖:Son助攻Porro的一刻,修咸頓的四人防線需要傾斜向右路,Porro得到空間接球射門,這也是很多球隊在防守時會要求翼鋒回收構建臨時五後防的原因,因為要填補寬度。

下半場熱刺雖然在早段就已經被修咸頓扳平,但干地仍然做出了調整,球隊開始在後場進行更多短傳,吸引修咸頓的壓力,繼而再利用快速的傳跑配合來完成突擊,在失去了Ricarlison的情況下,熱刺無法利用巴西人「取代」Kane在中路對抗的方式,解放Kane完成策應,因此Kulusevski及Son在這場比賽就更多嘗試橫向跑動去協助短傳推進和轉移。

因此在下半場熱刺出現了不少被對手高位壓逼,在驚險的情況下仍然強行短傳組織的畫面,但很多時候他們都能夠快對手一步完成出球和跑位的任務,這顯然是訓練而成的套路,而不是球員自發的行為。Kane的入球之前,熱刺球員由界外球開始,經過了八次的傳球,成功將修咸頓的防線空間拉開,進而讓Kane在禁區內完成搶點,換過上半場的話,很可以在第三、四腳的時候,中場的Skipp已經利用長傳直接連繫兩側,而不是選擇來回倒腳,等待修咸頓露出空間,這種節奏上的改變,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修咸頓的防守球員。與之前曼城的比賽相似,干地的「臨場調整」很多時候是通過改變進攻的模式,而不是通過換人去完成,這亦都加大了外界對他「沒有臨場調動」的印象,事實上在這場比賽對比上下半場熱刺的進攻方式,就可以看到分別。

圖:Skipp在中場接球,上半場的話很多時會選擇大斜傳轉移,但下半場更多選擇橫傳。

圖:右中堅Romero發動進攻,Porro在外圍接應後,Kulusevski再插上,三名球員帶動了修咸頓的邊中場、閘位以及其中一位中場中。

熱刺尾段連失兩球,場面上也是讓修咸頓形成了圍攻的姿勢,兩個入球的過程其實有很多與戰術相符的地方,例如二比三的入球,最初是修咸頓左路堆疊人手,然後再回傳到中路讓Maitland-Niles起腳遠射,最後在角球攻勢後完成入球,對比上半場修咸頓的戰術以及熱刺的漏洞,其實有很多契合的地方,亦不難解釋最後時刻干地選擇換上PapeSarr,改踢三中場的原因,正因為要填補中路的空間,只可惜最後Sarr犯錯造成了失利(亦是源自角球攻勢),由此多多少少可以看到上半場熱刺給予八次角球的危險性。

【干地的「地圖炮」】

主場能夠擊敗曼城、車路士,但作客又在狼隊、錫菲聯以及修咸頓身上黯然離場,干地麾下的熱刺似乎在主客場之間的適應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賽後的記者會成為了今個星期英超最激烈的「戲碼」,近兩個月來已經喋喋不休的干地,似乎把所有心裡的怨氣一併爆發,由指責球員自私,到管理層的不力,干地毫不留情面地炮轟東主,媒體的反應亦都非常兩極,有人鼓掌叫好,把對於管理層多年的不滿「寄託」干地的口中,有人卻毫不受落,認為干地理該抱持「國士待之,國士報之」的心態,而不是從夏天到冬天不斷抱怨。

而且,理性看待的話熱刺雖然在普捷天奴年代有過「零支出」的尷尬經驗,但摩連奴、干地兩位教練(中間還有紐奴)在熱刺身上也得到過不少的「支持」,盡管最後收購回來的人選並不完全切合兩位教練的初衷,但至少錢花出去了、人也來了,特別是干地在右翼衛位置的花銷,已經價值不菲,因此個人認為熱刺的管理層在「投資轉會市場」方面也沒外界說得如此糟糕。

但摩連奴也好,干地也好,都一直對球會抱持不滿,甚至乎最終多多少少都走向敵視,熱刺的內部到底存在了怎麼樣的問題? 管理層在金錢付出的背後,又存在甚麼不足? 曾經有評論認為,熱刺過份沉浸於「普捷天奴的成功」,因此每當新任教練作出任何的舉措,都必然與普捷天奴相比,摩連奴時的訓練強度、戰術取態;干地時代的用人標準等等,都離不開「普捷天奴的影子」,結果造成的問題,是一些職球員在工作上,沒有迎合新教練的模式,而是固守於普捷天奴時代的態度與程序,使得他們失去了從上而下的「團結氛圍」。

當然,筆者並非局內之人,難以得知這則評論的真實性,但結合一、兩年前寫過英國球迷對於熱刺「躋身BIG6」的冷漠,是否真有一種可能性,是摩連奴、紐奴、干地這些「後來者」在內部遇到了發展的阻力,形成了額外的壓力,增加了額外的難度,甚至乎,從干地的言論推敲,是否內部擁有一些「老臣」影響了「新政」的推行與發展? 這些內容都值得深思。 橫向對比一下,摩連奴當日在曼聯同樣指出過內部的問題(CRonaldo震驚世人的訪問也提到),即使摩連奴離開後多年,蘭歷克也指出過內部的問題,最終是否在坦夏手上解決過,尚未知曉,但如果從同樣的角度視之,或許熱刺的內部,有更多地方值得去檢討,而不單純是投資的金額。只是作為球迷,除了賽場表現與轉會金額,也沒有更深入的東西可以探討而已。

【結語】

熱刺的問題,或許是一種「留戀昔日美好時光」與「擁抱更好未來」之間難以取捨,陣容上只剩下幾位「功臣」仍然存在,但背後到底有多少職員尚在留戀,這是個疑問。干地到底在國際賽期之後,還是不是熱刺的領隊,這點也讓人產生巨大的懷疑,在爭四還有希望的情況付下,處理這位「問題教練」是否會對球員的心理與前景產生懷疑?處理「提出問題的人」之後,又是否「沒有問題」?這些都是再一次考驗高層的時刻,曾經有過杯賽決賽前夕解僱教練的「往績」,對於熱刺來說,這次又是否合適的時機?

修咸頓的「青春風暴」事實上有不少亮點,一些球員的身體條件以及特質都看得出有望成長為未來的棟樑,但潛力終究不是實力,而年輕熱血往往伴隨的就是一系列的失誤,現在的修咸頓靠熱血拼分數,但也在失誤面前不斷丟失分數,在筆者看來,他們的前景實際上比起韋斯咸、狼隊更難預測,因為年輕球員可以有吞一口氣連勝,吐一口氣連敗的起伏,就看看所謂的「九子奪嫡」護級形勢,修咸頓能以甚麼形式跑到終點吧。

文:BLnaze

圖:網上片段截圖

完稿日期:2023年3月19日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