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歐聯墊底出局,六場比賽只得一勝,施蒙尼的球隊在六場比賽中甚至只入過五球。連同馬略卡一戰,馬德里體育會已經經歷五場不勝,他們在進攻無辦法撕破對手的防線,防守亦未能將對手拒諸門外,整支馬德里體育會無辦法撐起

不僅如此,施蒙尼與部分進攻球員之間的關係陷入冰點,JoaoFelix、DePaul都先後表達過對於戰術和上陣時間的不滿,過度的輪換、戰術的保守、對進攻模式的單調乏味,都使得馬德里體育會的戰術顯得越來越僵化。

本次的分析,將會以馬德里體育會在進攻上兩個主要的問題為例子,分享筆者的一些觀察心得,這兩個主要問題分別是前場缺乏支點去撐起進攻體系,開展進攻。另一個則是球員缺乏在對手陣型當中鑽營的勇氣、技術以及思維。這些或許是馬德里體育會進攻的問題,但邏輯理論即使套用去其他進攻不暢的球隊,其實也有不少作用。

【進攻支點:力有不逮的Morata】

所謂「進攻支點」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讀方法,這裡的支點不是單純中鋒「Target Man」,而是一個「可以在前場建立進攻的發起點」,如果換個比喻的話,那就是在戰場之上,能不能在敵軍的腹地建立起自己的營寨,然後由其他部隊,圍繞這個營寨去開展進攻。

從理論層面來看,這樣的進攻支點越多,球隊在前場可以施展的進攻方式、選擇的進攻路線就會更加越加豐富。當然從實際層面,球員與球員之間的配搭互補、球權的分佈、皮球運轉的方式以至於前場支點對後場的形成的壓力等等,都是需要考量的細節。 同樣的比喻,在敵軍腹地建立的營寨越多,對後勤支援的需求就越大,怎樣疏通運輸線、保護運輸線就會成為問題,所以更符合平衡的做法,是在一至兩個「強」的支點周圍,建構盡量多的進攻模式。當然,這是一般的情況,實際上也有案例是前場能夠建立多個支點,同時又能確保運輸線的運作,例如皇家馬德里的BBC、巴塞隆那的MSN,他們前場能夠有至少三個進攻支點,但卻沒有輕易被切斷運輸線,但當然這樣的「成就」,背後還有很多條件和限制,例如Bale在防守上的超額輸出以及DiMaria、Isco的戰術犧牲,又例如Iniesta的極致技術以及Neymar來回衝刺的才華,這些都不容易被複製的,所以本篇還是想集中去講,比較能夠借鏡複製的地方。

施蒙尼近三個球季都傾向使用三中堅的體系,在防守的時候不時會回收成為541的站位,甚至在面對曼城的時候一度出現過令球迷熱議的550站位。他們強調三線距離緊密,即使突前的中鋒仍然很多時候回到防守三區站位,這種做法從戰術的角度可以協防壓縮對手的進攻空間, 減少對手在陣型中間鑽探的次數。但實際上馬德里體育會近兩年的防守數據卻一落千丈,甚至比起一些中游球隊更加不如,例如今季截至目前為止,馬德里體育會在14輪內丟失了14球,馬略卡、畢爾包、維拉利爾、畢迪斯等球隊還要差,即是在被射門的次數、預期失球等數字,他們都只是排在中游的位置。換句話說,施蒙尼強調的壓縮防守並沒有為後防帶來穩固。 而這與前場的缺失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圖:Griezmann名義上是雙前鋒之一,但防守時仍然會收到兩側,前面只留一個Morata。

Morata近年在中鋒策應和對抗能力上有了不少的進步,可以承擔起一定的推進任務以及作為支點去協助建立進攻,最著名的例子當然是代表西班牙國家隊大勝德國的案例。但這種半途出家的中鋒,本身又缺乏先天的體重或是小技術的優勢,這使得他的支點作用只能夠在特定的情況發揮,在2021年進行的歐國杯尚且有Olmo作為偽九號去分擔壓力(消耗對手讓Morata後備上場發力)、也有諸如Sarabia和Torres這些具備中場屬性的球員去平衡,回到馬德里體育會,他沒有同樣的內部條件支撐,問題就進一步浮現。而且不能忽略的是,Morata原本是被施蒙尼「淘汰」的一員,只是祖雲達斯不願意承擔其轉會費才勉強留隊,這亦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Morata的能力問題。

圖:Morata的支點作用時靈時不靈。

圖:Morata一對一尚且成功率不高,面對包圍更加無能為力。

施蒙尼在落後一球之後不久,就派上Correa這位邊路球員,並且將陣式明確地調整成為雙前鋒的442,增加前場用球的人數以及邊線的衝擊能。但雙前鋒的Griezmann與Morata沒有解決到馬德里體育會支點缺失的問題,Griezmann早已今非昔比,他的意迫和腳下技術猶在,但身體能力已經嚴重地下滑,沒有辦法在中路成為有效的策應點,這亦同時反映出,支點需要有戰術的圍繞之餘,同樣需要有球員的輸出,一旦「營寨」的結構不穩,禁不起防守壓力,所謂的支點就無從談起。近兩個賽季,JoaoFelix在馬德里體育會踢得委屈的原因之一,就是自身亦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成為支點,他需要前場有其他球員作為支點去掩護、保護,才能發揮威力,亦正因如此,他不止一次在言談、場上舉動上表達了不滿情緒,因為施蒙尼在這方面根本沒有對他提供支援。

【罅隙思維:拉扯牽制】

上賽季歐聯淘汰賽兩回合的比賽,筆者曾經分析過當時曼聯的「死因」之一,就是球員缺乏走進馬德里體育會陣型中央的膽識和意識,單憑CRonaldo來回的接應無辦法威脅到Oblak鎮守的大門。但這個問題實際上也是馬德里體育會近來進攻乏力的問題。

在對手陣型內的罅隙活動,可以吸引對手的防守球員離開站位,繼而暴露空間。同時亦因為這種「處於對手兩個防守球員之間」的局面,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換防矛盾和遲疑,這就可以爭取到稍縱即逝的用球空間。在過去的周末,熱刺對利物浦的比賽,Kulusevski剛出場就利用了這樣的罅隙來完成助攻,他的移動正正利用了利物浦防守球員的遲疑。因此這樣的「罅隙」想法,實際上是帶給球隊流動性、牽制性的關鍵元素,能力低的防守球員,就會在這種罅隙當中迷失,曼城就是當今世上最擅長鑽營罅隙的球隊(今個球季巴黎聖日耳門也非常不俗)。

圖:Kulusevski的助攻。

圖:曼城的球員會不斷在罅隙當中接球用球。

回到馬德里體育會這場比賽,他們的球員都缺乏在這些罅隙接應和穿插的意識,經常在外圍形成圍攻,強行在兩側堆疊人數和完成突進,因此無辦法形成高質素的射門機會。這種「缺乏意識」,實際上形成的原因可以非常之多,施蒙尼的球隊主要的問題有兩點,第一是他們害怕失誤。由於在對手陣型內部用球,必然會遇到更多的防守的壓力,甚至在小範圍的接球、快速傳球能力要求較高,因此也同樣有更多失誤的可能性,對於施蒙尼這類型的教練而言,他並不希望球員們太多的失誤,給予對手反擊的次數,因此球員們亦會養成一種減少走入罅隙的想法,如果類比開去,摩連奴、賓尼迪斯這些「上一輩」的防守型教練,他們執教的球隊都經常有這個問題,這一年杜曹執教的車路士也有同樣的情況。

所以說在罅隙用球,需要膽識和技術,而馬德里體育會的球員並不具備,又或者說,大多數被施蒙尼的「改造」而變得不具備,具備的例子是Correa與Carrasco,兩位球員現在都幾乎失去了在中央區域突進的意欲,只能留守在外圍爆破閘位球員然後完成傳中,或是外圍的遠射,昔日Saul對拜仁慕尼黑單騎闖關、Felix在禁區前沿接球轉身再助攻,這些經典畫面變得難能可貴,更多時候他們連進入去核心區域的次數都寥寥無幾。

而另一個造成罅隙思維欠缺的原因,就是上文所說的支點不足,又或者說支點不強。陣地進攻不同於反擊,反擊可以沒有支點地進行,因為「攻完就走」的想法,就像是騎兵衝殺過後就回歸城池。但陣地進攻可不能如此繁複地收回去,所以支點就會非常重要。而這些支點的壓制、支撐,就可以讓其他隊員更加有效率和決心去利用罅隙,舉個例說,富咸的Mitrovic能夠用身體質素去倚住對手把皮球控制,這樣後排的球員就會有信心向前跑動接應,反過來說Morata、Griezmann的控制無法保證,隊友也不會冒險離開自己的位置向前進攻,否則一旦失去控球就會面對對手的反擊。

圖:前場球員沒有意識提供近距離的接應點,馬德里體育會中場的傳球往往需要穿越兩道防線。

圖:在圍攻階段,馬德里體育會球員幾乎全部在外圍待命,可以想像攻勢難以威脅對手。

【結語】

之所以在世界杯前夕特意寫這樣「口水文」,主要是想跟讀者們重溫一下個人的觀點,之後在世界杯密集賽期期間,我應該無辦法再分心去花篇幅去寫這些理論上的東西,所以用馬德里體育會做例子,正正可以成為一個存照,之後遇到有需要的讀者,直接給予就好。那麼接下來的世界杯就可以專注於比賽的過程,更具體地表現比賽細節了。

文:BLnaze

圖:網上片段截圖

完稿日期:2022年11月10日

Comments

Hello Ka-ming

所以,才有了杜曹的圈地戰術

Anonymous

睇到一半已經覺得摩連奴嘅羅馬「咪一鳩樣」😂戴巴拿健康上陣就可以靠佢作為支點建立進攻,一冇佢大巴羅馬就死哂火

blnazefootball

羅馬個問題係,無論有冇Dybala,佢地d把握力都係三流... 創造機會能力係意甲前列(即使冇Dybala) 但浪費機會都係冠絕意甲...

Anonymous

咁又係🙈XG羅馬原來都好多,但實際就強差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