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米蘭打吡在過去幾年縱然褪色,仍不缺話題,上賽季Lukaku與Ibrahimovic頭碰頭的爭執,Eriksen以精彩罰球扭轉了藍黑的生涯,雖然比起以往星光熠熠失色不少,甚至有球齡淺的球迷不懂得米蘭打吡的真義,但對於老一輩的球迷,特別是兩隊的支持者而言,這一仗的意義永遠不止於三分。

Calhanoglu的倒戈刺激了AC米蘭球迷的神經,縱使他們口裡高喊著「混蛋吧廢物!」,但卻非常在意這位土耳其球員在藍黑軍團的表現,等待一沉百踩的可乘之機,本場比賽球員亦成為了其中一位的主角,也進一步炒起了打吡大戰的熾熱氣氛。國際米蘭挾三連勝的氣勢迎戰宿敵,加上在不斷輪換之下完成了體能的儲備,相比一個月前國際賽期前的疲憊,施蒙尼恩沙基顯然更自如地掌握了球隊的狀況,在戰術層面上也隨著兵源的逐漸回歸而確立、提升;另一方面派奧利則面對TheoHernandez對陣羅馬紅牌的問題,他們損失了這賽季最強的弱側攻擊手,圍繞法國後衛建立的輪轉方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賽前不少人認為國際米蘭是更有望獲勝的一方,原因正正是紅藍軍團實際上的戰力遭受到了削弱。

【AC米蘭的前場「兌子」】

AC米蘭本賽季一路高歌猛進,在國內賽場至今保持不敗的走勢,更加與拿玻里共同攜手創造了隊史最佳的開季成績,派奧利的球隊在比賽中展現的韌性與鬥志令人尤為深刻,他們在面對困境時仍然能夠保持平靜而自信的心態,這是他們屢屢落後卻仍然可以拿下三分的重要因素。派奧利的戰術水平一直為業界稱道,他在調教球員身體狀態,利用跑動量換取區域人數優勢的「人海戰術」取得過不少的成功,他的臨場能力也是意甲教練所認可高水平,能夠辨識球隊的問題並且快速作出指示和調整是他拿手的好戲。不過,這位十月最佳教練由於自信心不足,在過去的比賽經常出現「未戰先怯」或是「貪贏怕輸」的問題,大戰前夕突然變陣,領先以後過於保守等等都阻礙了他的上限,一旦遭遇到球隊的低潮,他自信心不足的問題就會放大,導致球隊接下來的比賽連續崩潰。

不過或許AC米蘭的環境讓他感到舒適,又或許球隊擁有諸如Ibrahimovic與Kjaer等場內場外的絕對領袖,近兩賽季的派奧利在面對強隊時敢於壓制,在面對困境時快速止住跌勢,他很好地駕馭了這支紅黑的軍團,也進一步得到了廣大球迷的肯定。

本場比賽,派奧利在開局階段沒有對舊東家手下留情,也沒有礙於Ibrahimovic的體能問題而有所調整,他們相比周中歐聯對陣波圖時更換了五名正選球員去保持體能充沛的狀態,並且從開場階段就投入大量的兵源去壓制國際米蘭的進攻。身體強壯的波斯尼亞中場Krunic在盯防Brozovic阻止其組織攻勢,速度和靈性度較高的Tonali亦會放棄防守位置去跟防Calhanoglu的回接組織,加上同樣有體型優勢的Kessie緊盯Barella,國際米蘭三名中場無辦法輕鬆地接球組織,在三中堅又被AC米蘭前場三叉看管的情況下,藍黑軍團只能透過Handanovic的高球長傳去連繫Dzeko與Perisic,但這兩位東歐球員沒有Lukaku強勁的對抗能力,Handanovic本賽季的長傳水平亦退步不少,欠缺準繩和效率的組織很難真正造成威脅,這樣紅黑軍團就能很好地把攻勢阻截於對手的後半場。

圖:AC米蘭球員以人盯人的方式阻止國際米蘭的組織。

圖:雖然Dzeko深度回撤接應,亦引得Krunic的注意(示意一敵二),但中鋒回到深處接應的結果是令國際米蘭的無法在前場建立攻勢。

圖:AC米蘭的圍搶令Barella傳球失誤,Barella情急下的犯規,造就了AC米蘭的入球。

【派奧利的進攻號角】

國際米蘭憑藉稍有運氣的前場壓逼取得了領先,AC米蘭也憑藉前場壓逼追成平手,兩支球隊在中前場的防守上都能夠做到寸步不讓,但雙方主教練都深知連續一周雙賽的情況下,過度在上半場消耗體能會造成難以控制的後果,施蒙尼恩沙基在二十分鐘過後開始減少了前場的壓逼,Dzeko與Lautaro會更注意切斷Tonali與Krunic的接球路線,放任AC米蘭的中堅控球組織。

而AC米蘭方面,為了應付對手的雙前鋒,Kessie本賽季很多比賽都擔任後場組織者的角色,他會因應情況落位於雙中堅之間、或是兩側,形成三中堅的站位,一方面可以規避他在背身用球上的技術粗糙,另一方面增加後場傳球的路線,在部分的場次,Kessie移到左路讓Theo可以放肆地壓上助攻的做法,能夠成功壓制對手的邊路防守,這樣他們的左路輪轉和進攻的層次就變得有威脅。

圖:Kessie落位防線協助組織,國際米蘭雙前鋒放棄壓逼,但Barella沒有會意,這很容易造成防線的骨牌效應(參考曼聯輸利物浦)

在成功過渡到半場後,Leao的進攻能力就可以進一步發揮,這位葡萄牙人不僅有優秀的盤球技術,更有不俗的身體平衡能力,他可以通過個人突破強行破開進攻空間,本賽季不止一次在關鍵時刻利用個人能力為球隊創造進攻缺口,從而帶動同側的Theo完成助攻。這位前里爾球員同樣一度成為國際米蘭的目標,但由於姐妹球會的良好關係,AC米圖:Leao亦敢於向中路突進和尋求配合,這次與Tonali的互傳成功穿過國際米蘭三人中場。蘭最終成為將之收歸旗下,他在葡萄牙時代被喻為CRonaldo的接班人物,除了可以作為支點在Half-Space使用外,他的反跑和射門能力都十分出色,雖然來到意甲賽場仍然因為心態的不成熟而浪費不少機會,但潛力是有目共睹的。

圖:Leao強行突破,Barella沒有足夠的對抗能力阻止對手。

圖:Leao亦敢於向中路突進和尋求配合,這次與Tonali的互傳成功穿過國際米蘭三人中場。

有後場的組織,有中場的突進,接下來在核心區域就展現了派奧利的特色,無論任何時候都在禁區內堆積大量的進攻球員,一方面通過人數的疊堆製造入球的空間,另一方面逼使對手投入更多兵源退守禁區,這樣派奧利的球隊就能更輕鬆地在外圍爭搶第二落點,也可以令對手的陣型扁平而難以開展反擊,這種人海戰術自拉素時代就成為了很多小球隊無法防範的打法,來到AC米蘭,他們的前場球員身體質素更加出色(Giroud、Ibrahimovic、Leao),中場球員的爭搶能力也同樣在水平以上(Kessie、Tonali),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何每每在圍攻階段,AC米蘭都能夠取得入球,亂戰中拼的除了是質素和鬥志,最重要還是人數。

圖:即使中鋒Ibrahimovic離開禁區接應,AC米蘭仍然有五名球員進入到對手的禁區,亦是國際米蘭上半場很少能夠完成反擊的主要原因。

【恩沙基的斗轉星移】

面對長時間的受壓,恩沙基上任以來一直強化和豐富的出球體系自然需要大派用場,在失去了Lukaku這一條近乎不敗的推進方程式之後,恩沙基必須更多利用中後場的控球能力去為Dzeko爭取更多的用球空間,面對弱小的對手,Calhanoglu與Brozovic的出球組合已經足夠應付對手的壓逼,為Dzeko爭取用球的空間,上輪歐聯面對舒列夫,Vidal在中場的接應與對抗更加成為了球隊進攻的流暢的關鍵。但AC米蘭的中場線無論在身體對抗和個人能力上都更為出色,派奧利亦有心利用球員的特點完成剋制,這樣的出球體系再不能為國際米蘭建立有效的進攻。

因此恩沙基本場比賽改變了一些進攻的策略,他將派奧利的「人海戰術」放諸於推進階段,利用雙前鋒緊密的連繫以及邊線人數的堆疊來化解對手的壓逼,一旦吸引了對手的防守兵力聚集,Calhanoglu、Lautaro等人就可以利用長傳轉移去利用弱側反擊。這亦成為了國際米蘭在上半場後段以及下半場初期成功壓制AC米蘭的主要原因,Bastoni在這階段頻繁的插上亦進一步打亂了AC米蘭的部署,Dias在跟防與換防之間的猶豫不決造成了幾次的危機,而Leao防守意識的薄弱也加深了後備出場的Kalulu防守的壓力,派奧利本場用了兩個換人名額去加固左路防守亦反映出Darmian與Barella在這一側形成的壓力。

圖:Darmian搏得的十二碼,來自Lautaro與Dzeko近距離連繫造成了Tomori的失位,Lautaro接Dzeko的回傳後傳到Darmian的腳下搏得了十二碼,可惜宴客。

圖:Bastoni的插上令Dias與Krunic需要換防,Brozovic把握機會快速轉移到Barella腳下。

圖:Bastoni與Perisic配合後殺入禁區,差點助攻Barella入球。

圖:另一側的Skriniar也會把握機會插上。

雙前鋒往邊線靠攏,邊中堅適時壓上,一方面創造了更多後場推進的路線,另一方面亦減輕了Dzeko身體對抗的壓力,本場比賽Kjaer的盯防非常及時,丹麥人多次利用身體對抗令Dzeko無法展開動作,並且大幅消耗了對手的體能,波斯尼亞人下半場的傷出更加是導致國際米蘭即時失勢的轉掖點。

圖:Dzeko與Lautaro一同拉到右路,造成對手防線的左傾。

圖:Dzeko與Perisic參與團戰,Lautaro的跑動令對手防線右傾,Calhanoglu接應Perisic的接球後,輕鬆找到了Darmian完成一次不錯的傳中。

【結語】

派奧利開場的兌子戰術收到了不錯的效果,但恩沙基為國際米蘭中後場建立的推進體系也漸漸收到了成效,兩支球隊形成了一場非常精彩的攻防戰,以Dzeko傷退為折點,國際米蘭在下半場初段找到了進攻的辦法,也創造了一些具威脅的射門機會以及連續的角球(國際米蘭是意甲頭球入球最多的球會),這些都是可以取勝的良機。派奧利半場就換下表現不佳的Ballo,接下來也把Saelemaekers與Rebic兩位防守積極性更高的翼鋒派上場,他迅速閱讀到比賽走勢不利並且作出果斷的換人穩住了後場的防守,Rebic更加在爭搶當中意外地令Barella傷出,這樣進一步阻止了施蒙尼恩沙基通過Vidal來加強控制力的慣常做法。

Dzeko的下場令國際米蘭在建立進攻方面出現了困難,施蒙尼恩沙基選擇舊部Correa而不是Sanchez的做法值得商榷,阿根廷人雖然有不錯的身高但欠缺爭搶第一落點的意識,擁有不錯的突進技術但尚未與隊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他的上場更多是創造了個人表現的畫面但對於整體進攻無濟於事,相反Sanchez雖然身體對抗能力有所下滑,但小範圍處理皮球的技術以及串連兩側的意識仍然出色,他可以彌補Dzeko下場後引領反擊的空缺,但「細恩」沒有這樣選擇的做法令球隊陷入被動。

當他發現問題時再同時派上Dimarco與Sanchez的做法已經難以收到效果,AC米蘭尾段的士氣已經提振,加上「主場」的氣勢下,在前場反搶的速度上比起體能消耗巨大的國際米蘭有著明顯的優勢,完場前AC米蘭的中柱射門反映出雙方在攻守速度上的差距。可以說細恩的換人次序險些讓一場可以獲勝的比賽變成敗局。國際米蘭維持著對強隊不勝的尷尬紀錄,而AC米蘭卻能夠保持住不敗的佳績,兩支球隊之間隱隱然有氣勢與實力逆轉的趨勢,不過派奧利可否安然渡過一直以來體能瓶頸的下滑期是個疑問,而施蒙尼恩沙基在過去一個月展現了對後備兵源更為準確的掌握力,首循環接下來的七場比賽有五場屬於榜下游的球隊,怎樣通過靈活的輪換,一方面完成歐聯出線的目標,另一方面保持住下半賽季「保四」的希望,都是他需要繼續努力的地方。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