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十六強的最強戲碼,英格蘭對德國的賽事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由於法國、葡萄牙、荷蘭等強隊早已折戟,兩隊所屬的半區本來亦沒有傳統的強隊,因此很多人認為這一場的勝方,很有可能成為決賽的一份子,甚至最終可以奪冠而回,因此也成為了熱議的賽事之一。

英格蘭在小組賽穩中求勝,三場比賽透過沒有震撼人心的場面,也沒有外界預期的行雲流水,修夫基僅是發揮體能的優勢來壓制整體實力稍弱的球隊,沒有過度在進攻端投入兵源,他們是小組賽中少數能夠保持零失球的球隊,但同時也是24支球隊當中,進攻三區創造機會比率最低的球隊,穩打穩札的務實作風成為了他們這場強強戰當中完成突破的關鍵。

德國在對陣葡萄牙一戰當中重拾昔日德國馬車的銳利與衝擊,但面對匈牙利局部區域的人員流轉,他們在圍攻戰當中吃盡苦頭,馬車缺乏向前衝刺的空間,中場大將也無法利用身體與技術的結合來完成壓制,最終雖然能夠涉險過關,但足以讓路維感受到應屆賽事的難度。對陣英格蘭,德國先後運用兩支截然不同的打法來完成「察敵」,但最終仍然功虧一簣。

【英格蘭:外線壓制,中路策應】

修夫基在賽事前的友誼賽就有就四後防的陣式完成演練,但面對德國的兩翼衛陣式,修夫基還是決定回歸三中堅五後防的佈陣方式,優先希望鋪平後防,填補球場的寬度來立足防守,兩翼衛Shaw、Tripper在進攻時的任務是壓制Gosens與Kimmich,本場比賽Kane在上半場大幅減少在中場區域連接活動的次數,上半場他僅僅有過3次的觸球機會,中場策應的任務就落在Saka與Sterling身上。

圖:Werner在防守時會阻止Rice接球,Sterling會回到中場線附近接應,兩翼衛很快就會進入前場壓制德國的翼衛。

圖:Rice嘗試在中路推進,但這次他丟失球權被對手完成一次突擊。

不過Rice面對壓逼時的持球穩定性不足,Saka亦不擅長在中路進行連接策應,英格蘭很多時需要Walker與Maguire持球穿過德國的前場防守來接連前場,但效果並不明顯,反而被德國找到中路發動突擊的空間。幸好英格蘭球員本場比賽的投入度十足,Rice與Phillips對於回防的積極性極高,他們在轉攻為守時能夠發揮到戰術以上的作用,這非常有助於英格蘭穩定防守。

上半場英格蘭的防守焦點集中在邊線,Shaw與Tripper會緊貼Gosens與Kimmich,避免二人有空間持球突擊,Gosens的體格在Tripper面前缺乏優勢,他腳下動作不細膩的問題就會被放大,本場比賽的他接球次數較之前三場比賽有明顯的下降,這使得德國的「雙翼齊飛」戰術失去威力。即使Kroos等人嘗試拉邊接應,也會遭到英格蘭球員的貼身防守。

圖:Shaw放棄身後區域,全力壓逼德國翼衛Kimmich,不讓轉身。

圖:Phillips上前貼身壓制Kroos。

圖:這場比賽Gosens的接球次數明顯比之前三仗少。

英格蘭上半場的問題在於過度在邊線投入防守兵力,導致中路很容易被Muller與Havertz利用從而發動突擊,Werner的近射以及Goretzka突進導致Rice領黃都是在中路完成的突擊。修夫基在下半場非但沒有放棄前場壓逼,反而加大的壓逼的力度,兩名邊中堅會配合中場線進行跟防,盡可能控制第一落點,搶回球權,Walker與Maguire在對位Havertz與Muller兩名策應前鋒時有著明顯的體格優勢,他們盡可能讓德國的控球停留在Kroos的附近。

圖:Walker越過中場線跟防Muller。

圖:Stones爭搶第一落點。

防守上完成壓制,但進攻上英格蘭同樣遲遲未能打開局面,Saka翼鋒的思維無辦法在Half-Space對位Rudiger、Kroos時創造出空間和機會,這使得Tripper在右路缺乏有效的支援,左路由於Rice被Werner封鎖,Sterling亦缺乏與Shaw配合的意欲與意識,他們很多時的進攻止於個人突進,Kane的策應雖然有不錯的效果,但次數並不足以考驗尚有體能的Hummels。

圖:Sterling佔據外線,Shaw需要繞過身後完成疊瓦,但距離太遠幫助有限。

Grealish的入場讓英格蘭的進攻有了明顯的改變,Sterling取代Saka在右路進行突破,對位的Kroos由於步頻偏慢而無法完成阻截,英格蘭的進攻得到了提速的空間,這時候Grealish在內線的活躍就成為將Sterling、Kane、Shaw這條右而左的路線串連起來的關鍵,最終也成就成打破僵局的入球。

圖:Sterling利用Kroos身後的空間突破,Grealish向內切入,Kimmich跟防,Shaw在外圍得到接球空間。

修夫基放棄了愛華頓前鋒Calvert Lewin,將賭注押落Kane身上的意圖明顯,這位熱刺前鋒擁有著其他球員缺乏的節奏掌控能力,他的過渡是把Sterling、Saka、Grealish這些傳統英式攻擊手速度調節的重要元素,打破僵局的入球顯示出這方面的作用,但同樣重要的,是Sterling--Grealish兩者能夠完成兩側戰區的「勢力均衡」,才有足夠能力在強強戰當中扯開空間。

圖:Kane在應屆賽事的作用為人低估。

【德國:徒勞無功的換人】

德國多年來面對英格蘭穩佔上風,憑藉的並非相對劣勢的體格,而是有序整體的動員能力,他們既可以利用人數優勢創造進攻空間,亦能夠通過快速的移動換位來佔據空間,創造入球的機會。路維在改革德國的過程當中,大幅提升球隊的技術元素,但同時卻減弱了對抗以機動能力。在對陣法國的比賽當中,球隊暴露全方位的劣勢,使人路維改革後,德國的羸弱,他只好在後來的比賽重拾一定的傳統。

將Muller的戰術地位提升,Goretzka重回正選,這兩個都是路維回歸傳統的重要訊號,在對陣葡萄牙一戰,Muller在前場的游走帶動了兩翼的衝擊,對陣匈牙利時Goretzka展現了Gundogan未能提供的中場對抗能力,兩位拜仁慕尼黑中場利用傳統的德國風格成為新的核心。

對陣英格蘭一戰,路維利用Muller的四處策應來帶動不同的「進攻小組」,這些小組通過人數優勢、換位,以及適時的衝擊來帶動陣式的流轉,這有效化解了英格蘭後防球員的對位優勢。

圖:德國前場三人聚攏在英格蘭的右路防區。

圖:Muller回到中場策應,引出Stones,Goretzka立即瞄準空檔加速,形成半單刀,Rice幸運地因Walker的迅捷而逃過紅牌。

不過,這場比賽兩翼衛被壓制得非常嚴重,這些小組無法穩定持續地輸出進攻火力,路維接下來利用Goretzka的前壓,將戰場集中在中場區域,一方面利用英格蘭雙防中人數不足的缺點,另一方面希望引出對手的三中堅,從而得到衝刺的空間。下半場的德國沿用了這樣的思路,Hummels積極參與到中場組織當中,這不但能夠減輕Kroos的壓力,亦可以令Goretzka更加專注在前場的進攻當中。

圖:Goretzka插上,與Havertz、Muller三人製造出人數優勢。

圖:Kane中場爭搶失敗,德國隨即在中場形成人數優勢完成突擊

圖:Hummels亦開始參與到推進當中,Kroos成為連接核心,Gosens與Kimmich得到較多的空間。

不過,英格蘭利用中堅壓上的方式,將德國的推進有效阻截在中場線附近,Havertz無論在體格和技術上均無辦法壓制Maguire、Walker,Muller也受到Stones連番的圍剿,只有Werner的速度和突擊,才能成為英格蘭後場感到吃力的元素,但路維選擇派上Gnabry的同時,換下的並非Havertz而是Werner,結果後半段的德國進一步被困在後場,Shaw的搶截、Kane的入球,正正源於德國中路推進,Gnabry無法立足第一點,最終壓力倒灌到後場而來的。

【結語】

路維的技術流改革違背了得不到國內最大勢力的拜仁慕尼黑支持,甚至一度放棄了Muller在內,具備鮮明傳統特色的球員,他的想法多年來受盡了質疑。昔日德國在世界大賽當中是四強的常客,他們欠缺的只是一個在「整體動員」以外的「爆點」在突破上限,但路維接連在2018世界杯小組出局、2020歐國杯十六強遭到淘汰,甚至四場只得一勝,他把德國的下限徹底打破,也成為他離任時最大的污點。

修夫基的謹慎為英格蘭在近兩次大賽當中接連打破宿命,昔日外圍賽之王如今終於能夠把強勢帶到正賽當中,沒有強行華麗的技術配合,卻發揮到了身體與速度的優勢,Sterling與Kane縱然備受批評,亦不能動搖修夫基對於二人在戰術上的作用,兩者的入球亦是修夫基的回報。不過隨著Mount的復出,Grealish的作用極為明顯,修夫基怎樣調配好人手和角色分工成為難題,英格蘭主帥多年來在用人佈陣方面不多不少都會受到輿論的影響,修夫基要頂住壓力殊不容易,但四場比賽零失球的基礎讓球隊收獲到足夠的信心。

相比瑞典,較接近技術流的烏克蘭相信是英格蘭更樂見的對手,或許修夫基能夠帶隊再次躋身大賽四強,德國與英格蘭之間有種淡淡然的命運互換的味道,這場比賽,就更有一番風味了。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