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捷克對丹麥的比賽,是四場八強賽當中,唯一缺乏傳統強隊的對決,但兩支球隊在應屆比賽當中展現的組織性、團結性以及體系的完備程度,不比任何一支強隊遜色,Eriksen的事件、最後一輪絕地反擊,丹麥在本次比賽受到的關注並不少,捷克方面則憑藉強悍的球風得到不少球迷的認同,在這屆「強隊不夠強」的賽事當中,兩支具備實力的歐洲中游球隊展現了「弱隊並不弱」的魄力,兩位主教練在比賽當中的你來我往更加讓這場比賽成為值得寫入教材的一場對決。

【捷克:五角形戰術的時代性】

自布拉格斯拉維亞在數年前強勢崛起,捷克在歐洲大陸的戰術風潮隱隱然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他們不僅保留了東歐足球的強悍作風,湧現了身體與技術兼備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在吸收歐洲壓逼流以及新時代三中堅的精華後,能夠轉化成為一種具備特色的戰術打法。

傳統思維當中,三角、菱形站位可以提供足球的傳球路線和角度,球員之間的站位緊密,這有助於提升小組運轉的效率,有效地化解對手的盯防。五角形戰術實際上是由這兩種站位「演化」而成,所謂五角形有時也可以切割成三角或菱形,但捷克的五角形清晰明確,「212、221、122」的站位相比三角、菱形站位有著更為豐富的層次(比三角的兩層多一層,同時又比菱形在第三層上增加了一個接球點),正因如此,捷克在推進過當中,很容易製造防守錯位,繼而讓中鋒找到用球的空間。

圖:捷克的小組配合非常流暢,每當中場獲得球權,很容易就能找到足夠的接應點發動快攻。

圖:五角形(藍線)站位相比傳統的菱形(黃線),在第三層增加多一名接球點。

圖:「221」的站位能夠吸引對手三層防線的注意,捷克這次小組配合後轉移到右路,Coufal的傳中製造一次射門。

不過,強調對抗、跑動的捷克中後場球員缺乏在進攻三區利用技術擺脫,繼而改變進攻方向的能力,他們非常需要技術流出身的Schick在前場提供技術元素,一方面帶動進攻方向,另一方面製造射門的空間。因此,雖然不屬於斯拉維亞體系出身的Schick很多時候缺乏參與到五角形小組的意識,但仍然是球隊不可或缺的一員。下半場捷克隊主教練Silhavy派上Krmencik取代Masopust,希望利用這位上賽季在布魯日效力的前鋒成功連接體系與Schick之間的橋樑,他甫入場就得到一次不錯的遠射機會,也利用頭鎚二傳為Schick創造了倒掛射門的空間,入球來自他對Kjaer的逼搶奪回的球權,他的跑動為Schick創造了有利的射門空間。

圖:Krmencik利用身體對抗代替Schick在陣型頂端接球引導後排進攻。

捷克的體系完備,小組的運轉暢順而且小組與小組之間的連繫非常出色,韋斯咸中場Soucek在應屆比賽當中沒有展現在球會的衝擊球門能力,但卻利用大量的橫移、對抗來維繫體系的平衡,捷克在八強與丹麥遇上稍顯遺憾,因為對手亦是另一支體系相對完整的球隊,假如捷克在八強遇上的是比利時、西班牙這種體系不完或是對抗疲弱的球隊,他們或許有更多的本錢過關。

【丹麥:現代三中堅的楷模】

新時代的三中堅體系在意甲華麗登場,通過活動能力出色的邊中堅支撐體系的做法成為了一次新的風潮,干地登陸英超繼而高歌猛進更加令三中堅元素逐漸寫進各大名帥的戰術簿當中。相比傳統三中堅固守後場,導致進攻時人數較少以及陣型過度僵化,現代三中堅在展開、前壓方面更加靈活,丹麥雖然缺少靈活的邊中堅,但卻通過有出色覆蓋能力的雙防中來彌補不足,他們在攻守當中均能夠保持層次感,甚至利用這些錯落有序的防守層次來成為反擊的起點,在Eriksen退隊之後,沒有明星球員的丹麥,需要依賴各個位置的傳球能力來分攤進攻壓力,邊中堅與雙防中的參與,成功達到目的。

三中堅缺乏持球推進的細膩技術,無法為邊線提供支援,丹麥利用雙防中接手完成這項任務,Hojbjerg是這屆賽事創造機會次數最多的幾位球員之一。

圖:Damsgaard回到中場接應,Delaney迅速插上填補空間,保持右側的菱形站位,最後甚至完成一次搶點射門。

前一晚比利時的比賽,年齡過百的三中堅無辦法參與到中場防守當中,他們在應對意大利中場推進時顯得被動而無力,雙防中兩側的空檔被對手完全、無情地利用。也導致在反擊時需要DeBruyne長途跋涉回到後場推進,加重了曼城中場的負擔,也削弱了其與Lukaku之間的連繫和威力。

丹麥的後場沒有犯上同樣的錯誤,雖然Christensen與Vestergaard的速度亦不高,但他們不會因此而放棄上搶,反而會利用身體優勢去壓制對手的用球,甚至利用較大的動作來阻止對手的推進,這樣既可以令對手無法順暢組織,甚至可以在中場截球後快速發動反擊。

圖:Christensen放棄防守區域前往中場阻止Schick接球轉身。

圖:Vestergaard雖然速度不快,但有機會時仍會上搶,這次截球後把球分到右路,發動了一次反擊。

捷克下半場開段的強勢進攻導致丹麥很快就失球,Hijulmand指示Christensen參與到中場組織當中,一方面化解捷克在中場的壓力,另一方面通過這位車路士中堅的站位來解放兩名防中到兩翼防守當中,減少對手傳中的次數和準繩度。接下來Poulsen與Norgaard的登場又讓Christensen回到防線,重新保持三中堅的站位,這時候由於中場有足夠的人數,三中堅無須上搶到中場線,可以專注於兩側half-space的掃蕩。

圖:Christensen來到中場參與組織。

圖:Vestergaard移到half-space阻止對方插上。

圖:Christensen壓逼Schick,Norgaard能夠沉入防線,讓Kjaer可以放心橫移補防。

Poulsen的登場是丹麥下半場換人的重要時刻,這位對抗能力出色而且有一定反跑能力的前鋒,連續利用縱向突擊來破解了捷克的圍攻網,這不僅使丹麥的後場得到喘息的空間,更使捷克後場在中段一度不敢放膽插上,Hijulmand的換人時機和選擇,都展示了對局勢發展、球員特點的優秀掌控。

【丹麥的死球】

丹麥先開紀錄的入球非常有技巧,偏矮的Delaney與最高的Vestergaard形成二對二的小組,後者的加速前插令捷克兩位球員同時跟防,Delaney這時是丹麥唯一向後柱移動的球員。

圖:第8分鐘丹麥另一次角球,Delaney與Vestergaard的走位幾乎如出一轍,這次Delaney同樣處在空檔。

圖:緊接的角球,Vestergaard走向後柱,Delaney反向移動,又一次在空檔。

【結語】

捷克在小組賽當中已展現了優秀的體系,Schick的大放異彩是其中一個成果,他們把斯拉維亞為基礎的五角形體系在大舞台中放光,雖然體系中部分球員的能力未到頂級,但高矮配、快慢配、技術與對抗配,整個體系的球員與球員之間非常平均和合理,球員們也能利用位置的輪轉來製造對手的防守錯位,又或是利用自身的防守換位來控制對手的進攻,這是對「足球整體性」完美的展現。

相比荷蘭依靠單兵能力創造空間和攻勢,結果一旦主教練在用人上出現問題,體系就出現明顯的鬆動,法國在防守上缺乏一致性,局部區域的人員配搭亦不平衡,單單依靠兩個強點連線製造空間和機會,成為瑞士成功反擊的關鍵原因。捷克在這方面顯然優秀得多,雖然沒有強點完成超額輸出,角色球員功能單一限制了靈活性,但至少憑藉五個換人名額,捷克完全稱得上雖敗猶榮。

丹麥在小組賽先敗後勝,過程驚險但卻同時展現了個性,兩場淘汰賽活用Christensen的特點來限制對手的進攻,繼而憑藉對三中堅體系的出色演繹作為體系基礎,帶動了前場技術(Damsgaard)、速度(Braithwaite)與力量(Dolberg)的結合,Dolberg雖然在能力上仍有所欠缺,但特點上與另外兩位搭檔完成了互補,即使缺乏Poulsen的衝擊力,仍然發展到重要作用,這就是所謂的體系作用,很多時能夠與個人能力分割討論的實例。

英格蘭的對抗能力、兩翼衝擊力以及節奏的掌控都是本屆賽事最出色的幾支球隊之一,前後場各具強點、後備兵源充足,四強當中當之無愧的熱門選擇,加上主場之利,丹麥要再過一關的難度極大,三中堅步伐偏慢、三前鋒無法互換角色的問題都會在這一場中被放大,怎樣利用換人名額製造短期優勢,怎樣活用死球戰術完成偷襲,這些都是丹麥重要的課題。

Comments

Anonymous

想問吓版主,會否做少少歐國杯決賽的前瞻分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