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姜濤受他者所感而創作,同時他亦想透過這首歌感染他者,使更多人與烏克蘭難民扣連。當時俄烏戰爭因為已持續了一段時間,再加上地域的阻隔,戰事與香港人始終有一段距離,關注度自然會下滑。任何一段「花邊新聞」都會奪去人們對這場戰爭的關注,正如這首歌發 表之前,陶傑的「虛火論」已幾乎使人忘記了這場戰事,當日在「姜濤灣」慶祝的人,又有誰記得這場的戰爭呢?

筆者不是去對此群眾現象作批評,人不是要終天以淚洗面才對得起俄烏 戰爭中的死難者,而是想指出這種現象的無可避免,特別是我們生於一個資訊發達的年代。 在視體媒體影響下,我們逐漸對受苦難他者的影像不陌生,這使我們不再動心、在意;當過量的受苦他者出現在社交媒體上,我們會對此變得麻木,甚至迴避不看。[9] 因此,對俄烏戰爭熱潮的冷卻,亦是源於此。

姜濤及其團隊在 MV 中嘗試對抗這種麻木。鏡頭一開始出現城市被轟 炸的場面,當中亦有不少苦難者。這些人部分以死傷者的身份出現於 MV 中,但部分身體上 幾乎無任何的傷痕。正如先前所述,單是苦難,這是不可以使觀看者被他者所觸動,故姜濤 及其團隊反其道而行之,鏡頭下有完整無缺的一家三口、一對正在接吻的情侶、幾個天真爛 漫的小孩、初生嬰孩。把這些美好、完滿的事物放於「戰爭」、「破壞」這些語境 (context) 中,這才顯出其珍貴所在,因為人類總有一個傾向去保存世間美好。單只是一個爆破的瞬間或未可觸動人心,但由美好到崩壞,人們就會扼腕搖頭,嗟嘆連連。鏡頭甚至有一幕把小孩 玩樂、成人爭奪麪包的場面並置,目的亦是去教人生不忍之心,復啟反思。

我們是否應守護小孩的天真無邪呢? 戰爭是大人的爭執,為何要禍連下一代呢? 戰爭是否如同爭奪麪包一樣,無謂而不必要呢? 又那些家庭、情侶會否因為戰爭而被拆散呢?如此美好的事物是否真的要毁於戰爭中呢?

地域、民族差異,使普遍香港人不容易長時間關心戰事,事不關己,己不勞心, 人之常情也,這正是冷漠主體的自我中心。正如列維納斯提到主體是需要被「他者」的感官經驗所打動,受倫理力量引導,才會成為「責任主體」,作不計較利益的義之所為;而姜濤這兒,亦是希望透過來自「他者」的刺激以打動其他「主體」,使他們從對這場戰爭的麻木、 慣性中醒轉過來,與「他者」——烏克蘭難民重新連結,為「他者」所驅。

不過這兒的感官經驗不是來自別人的苦痛、哭血,而是笑容、愛。簡單而言,姜濤憐憫他者,想為這些「他 者」做些事,他同時亦想透過作品去喚醒更多的「主體」,希望他們與他一樣樂於為「他者」 付出,與「他者」連結在一起,使這些受苦「他者」不再孤單,最少這個世界還有人未忘記 他們,這亦是他創作的目的。

[9] 駱頴佳:《情感資本主義:從情感獨裁到情感救贖》,頁 129-130。 頁4

▶️ 香港文化人陳嘉銘:Mirror 一代為何能帶來廣東歌盛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ZpD2gsgTVg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