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談及舅父同期被「放逐」到中國大陸讀書、然後遇上上山下鄉的同學嚴格,也就是《似水流年》名導演嚴浩的兄弟,由於《大公報》嚴家和我家頗多交往,特別是涉及中共昔日大外宣的得意傑作,也值得 side track 一下。

嚴浩的父親嚴慶澍老先生,出身自民國時代的舊《大公報》,燕京大學新聞系高材生,1949年來到香港,進入「奪舍」後的香港《大公報》、再被安排在《大公報》的晚報《新晚報》,成為編輯主任。當時一為宣傳、二為銷量,報館需要創作醜化蔣介石的「紀實小說」,於是嚴慶澍以筆名「唐人」,寫了關於蔣介石政權的章回小說《金陵春夢》,前後八卷、二百多萬字,在當時非常暢銷,在大陸、台灣、海外都引起轟動,後來又寫了三百多萬字的續集、講述蔣介石在台灣的《草山殘夢》。這套書是有野心的,希望成為類似《三國演義》、《北洋軍閥史話》那類一錘定音的普及著作,屆時歷史的真相是如何,就淪為只有象牙塔學者才有興趣的考據瑣事。

後來嚴慶澍因為這本小說寫得「好」,不斷受到各級領導賞識、接見,最後甚至連自己也成為了全國政協委員,最後重病纏身時被送到北京醫治,並病逝在京,這也可側面反映他立功之大。他在六十年代也非常響應黨國號召,兒子嚴正、嚴園都被送到廣州暨南大學讀書,然後被分配到廣東、東莞教書;另一位兒子嚴格就是舅父的同學,到了廣州就讀華僑中學,然後上山下鄉期間,再被派到海南島建設兵團。小兒子嚴浩則避過了那個時代,成功在七十年代到了英國的倫敦電影學院進修,走出了自己一片天地。母親很喜歡電影《似水流年》、和梅艷芳唱的同名主題曲,小時候不明白何解,原來是有家族情懷在內,何況《似水流年》的「香港人回大陸」比喻,也值得深思。

有趣的是,當時中港台都將《金陵春夢》當作「信史」閱讀,或起碼相信是真的有蔣介石侍衛官在匿名爆料。畢竟當時不少民國要人都在香港寫回憶錄,我們介紹過的《春秋》雜誌就因此一炮而紅,大家都以為「唐人」也是其中一個隱姓埋名的前軍政要人。殊不知這是完全杜撰的,但蔣介石愛嫖妓一類細節,卻因此弄得家傳戶曉,這是典型的大外宣。同期還有另一本《新侍衛官雜記》,由《大公報》另一才子周榆瑞撰寫,同樣是杜撰,後來他乾脆到英國投奔自由,我們從前曾講過這故事。

「唐人」、「宋喬」,一時瑜亮,原來就是這麼回事。這樣的手法,是否似曾相識?

時光一轉,到了2020年。其實在《港區國安法》通過前,中共已經有了班子,要爭奪香港歷史的話語權。董建華牽頭的「香港地方誌」有龐大經費重構香港所有歷史,不過是陽光的一層,同時也有暗黑一面的,就是不斷發放關於舊香港子虛烏有的醜聞、小說、故事,互聯網上已經有很多,套路和《金陵春夢》幾乎一模一樣。《金陵春夢》得以廣傳,就是因為夠juicy,而且當時的《大公報》、《新晚報》在香港銷量並不差,再在兩岸一紙風行,真真假假,就已經難以分辨。今日中共資源更多,手段更辣,創作中的「新香港偽史」幾十年後,又有誰能分辨?

▶️ 延伸視頻:海外信託銀行創辦人曹耀後人曹家道:海外信託銀行緣起:華僑領袖陳嘉庚、台灣行政院長俞鴻鈞、英國駐華外交官麥理浩、大陸福建幫的大結合(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2CGDEGNWSo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