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香港特區嘗試說服國際社會自己還是自由港的「亞洲國際都會」品牌計劃,雖然一度是香港主權移交後的頭號國際定位工程,但自從第二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在2012年任滿、後來更因為政治原因而下獄,繼任的梁振英對這個計劃毫無興趣,並開始推行更明顯的融入中國大陸政策,「亞洲國際都會」這說服就無疾而終,雖然官方網頁依然存在,但香港特區政府對內、對外都鮮有再以此自況。但即使不談人事原因,這個品牌計劃的失敗,一如香港的自由港身份難以兼容於中國這威權政體內,本身是結構性的。

「亞洲國際都會」運動從一開始,就對「世界城市」(world cities)的身份產生誤解,以為身份是可以通過公關和金錢堆砌出來。不幸的是並非所有事物都可以建構而生,香港的成功更是典型由下而上的例子,這才是自由港的真義。正如學者Maja Zehfuss質疑:「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這門派的開山祖師溫特(Alexander Wendt)提出的國家/社會形象建構,往往只不過是政客的「花言巧言」,而不是能夠真正反映實際情況。[1] 無論香港特區政府如何努力為主權移交後的建構國際形象,香港的軟件始終與倫敦、紐約等公認的國際都會有顯注差別,欲速不達,反而更暴露自己的缺陷。例如大多數經濟學家指出要成為「國際都會」,必需先建立起增強創新活力和能力的政策,以增加競爭力;[2] 但香港的成功,很大程度歸因於其因時制宜 、隨機應變的策略,一旦要將之根據中國意識形態由上而下的制度化,往往適得其反。[3] 正如香港城市大學前校長張信剛教授分享過,香港在文化和人文上的匱乏,都足以使自己大大遜色於紐約和倫敦,單是兩地博物館和音樂廳的數量就遠多於香港,而這類人文層面的豐裕,往往是自由港吸引各地人才的另一面向,轉頭又能進一步吸引能夠創富的經濟人才,但這些面向從不是香港的關注點。[4]

同樣令人擔心的是,即使在《港區國安法》摧毀自由香港前,香港市民對國際化的關注也明顯不足,官方的「亞洲國際都會」建構計劃,更明顯未獲得香港人的關注、興趣和支持。跟據香港大學民意調查計劃的數據顯示,接近一半受訪者在曾蔭權上任之初,就認為他的施政綱領與其前任一樣,無法加強香港「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圖1),而這項支持率遠低於調查中的其他幾項,諸如行政長官能否加強香港的治理等。結果,對推行「亞洲國際都會」運動花費了巨額財政投入,卻沒有帶來顯著成效的質疑聲,在社會上始終不絕於耳。

圖1: 你認為特首可以維持香港「亞洲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嗎? [5]

對「亞洲國際都會」品牌類似的意見,也出現在香港各大媒體中。例如一些保守型經濟報章如《經濟日報》就反復表示,「亞洲國際都會」並不真正反映香港的價值和精神,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標誌而已。[6] 親中報章如《文匯報》則經常公佈香港品牌競爭力與中國大陸城市的對比,以示香港唯有進一步融合中國,才是出路。[7] 外國記者曾傾向直接批評香港特區政府在品牌運動的管理不善,認為「大多數成功的重建品牌運動是由精明的營銷員和商人主導」,而這次運動卻「由公務員負責,他們竭力試圖使自己顯得更像營銷員,甚至使用完全相同的費解口吻去推銷產品。」[8] 由於這品牌的成果慘不忍睹,在2020年後,當香港變成以威權政治形式由上而下的管治,與自由主義無情告別,「亞洲國際都會」的品牌更成為國際笑話。而香港的自由港道統,也同樣不告而別。

[1] Maja Zehfuss, Constructiv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Politics of Rea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261-62.

[2] Bob Jessop, “Post-Fordism and the State”, in A. Amin (ed.) Post-Fordism: a Reader, Blackwell, Oxford, 1994.

[3] Wang Jenn-Hwan “World City Formation, Geopolitics and Local Political Process: Taipei’s Ambiguous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4, 28(2): 384-400.

[4] 張信剛,「紐倫港」講座,香港城市大學城市文化沙龍,2008年6月24日。

[5] 香港大學民意調查,2005, <http://hkupop.hku.hk/chinese/archive/web/2005web/2005/chinese/features/policy_address/2005dt/datatables_f.html>。

[6] 吳勇時,何美華,「打造品牌與發掘香港精神,全球權威,飛龍只是標誌沒價值」,香港經濟日報,2007年1月17日。

[7] 吳世良,「打造香港成為國際會展中心」,文匯報,2007年1月17日。

[8] Stephen Vines, “Hong Kong Woos Business”, BBC News, 24 May, 2001.

▶️延伸視頻:劉夢熊:新加坡成功取代香港,全靠「新香港文革」趕客所致(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u9EmRpVNIE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