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愛爾蘭由「愛爾蘭自由邦」「正名」為「愛爾蘭共和國」、並退出英聯邦後,民族主義自然繼續主導國家政策,統一全島依然是政府的官方目標。不少「去殖民化」的新獨立國家往往都會把殖民時代的地方名、街道名改成本土化,愛爾蘭是這方面的強手,而且去得更盡,連英國管治時代最著名的地標,也一併炸毀。

話說英國戰勝拿破崙後,納爾遜將軍成為海軍英雄,英國有特拉法加廣場紀念這場勝利,廣場上有一條「納爾遜柱」,非常威武。當時愛爾蘭剛和英國合併,英國國會決定也在都柏林豎立這麼一條納爾遜柱,成為當時愛爾蘭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用來宣示英國國威。

雖然對愛爾蘭人而言,這條柱代表赤裸裸的侵略,有礙觀瞻,但它畢竟和所在的都柏林大街毫無違和,早就成了愛爾蘭遊客的必到景點。

1966年,愛爾蘭要紀念1916年獨立起義50週年,國內開始出現呼聲,要拆除這條「國殤之柱」。正當政府在諮詢民意,愛爾蘭共和軍就急不及待動手,以炸藥公然炸毀這條柱,事後政府以「找不到真兇」為由,讓事件不了了之,責任自然也是與政府「無關」,民間對這結局則普遍歡迎。愛爾蘭人獨立後的持續勇武民風,可見一斑。

現在只有在小都柏林博物館等地,才能看見這條「納爾遜柱」的模型和舊照,至於原址,則在2003年豎立了一條更高的現代替代品:以金屬打造的圓柱「都柏林尖塔」(Spire of Dublin),高121.2米。在底部直往上望,確有直達雲霄的視覺效果。不少人認為這條新柱和週遭環境格格不入,新不如舊,但這就是愛爾蘭的新地標。甚麼是歷史重構、傷後重生,愛爾蘭從來都是很好的示範。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