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愛爾蘭歷史的重要轉折點,發生在1916年。要理解這段歷史,必須到都柏林郵政總局地庫的「1916年大起義博物館」。

話說1916年之前,愛爾蘭主流民意依然是支持「高度自治」(Home Rule),而英國政府也已經和主張自治的愛爾蘭主流政客達成共識。然而在自治法案引入英國國會之際,卻因為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被擱置。而主張自治的愛爾蘭領袖,同時呼籲愛爾蘭人加入英軍參戰,希望戰後能儘快換來「真自治」。但戰爭無情,傷亡越來越多,這是否「愛爾蘭人的戰爭」,就越來越多爭議。

在這前提下,愛爾蘭民族主義者開始不滿自治派,認為唯有完全獨立,才能捍衛愛爾蘭人權益。於是在一戰高潮之際,他們策劃了愛爾蘭獨立起義,發表獨立宣言,宣佈成立臨時政府。這一份獨立宣言,現已成為愛爾蘭大小博物館珍藏的文物。

起義參加人數過千,部署是佔領都柏林所有重要政府建築物,然後等待各地「義軍」聲援,乘英國無暇處理本土事務之際,趕走英國人,郵政總局就是當時他們的大本營。結果這批起義軍佔領了大批戰略據點大約一週,最終彈盡糧絕而投降。

英國人認為這次起義是嚴重叛國行為,不只是獨立運動本身,還有故意選擇在英國對外作戰期間搞顛覆,完全是第五縱隊配合德國的陰謀。一般愛爾蘭人當時也不見得支持起義,期待中的「全國響應、人人戰鬥」並沒有發生,反而英軍入城後「平亂」,得到不少人歡迎。都柏林蠟像館甚至記載,那些義軍領袖被捕時,群眾如何向他們吐口水,以示不屑。

諷刺的是,英國因為叛國罪,處死了義軍領袖、特別是簽署獨立宣言的7名愛爾蘭社會賢達後,民意才180度逆轉。由於處決名人本身就極具爭議,而有關審訊的法律程序和理據從來都是政治決定,隨著他們一個一個被處決、媒體廣泛報導,民情才根本扭轉,變成同情起義。當義軍領袖成為了烈士,他們在起義策劃和過程中犯下的一切錯誤,都被原諒了,而且他們也成為神話。結果起義本身不能達到的目標和社會效果,卻因為他們的犧牲而達到了。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