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獨立電影《緣路山旮旯》票房越戰越勇,令人鼓舞。雖然從電影看到不少政治隱喻,但由於導演、投資者、一干人等都是朋友,這些「明就明」的內容,就暫時不會在這裏分享。反而「香港」x「山旮旯」這個地理概念,卻很值得一談。

香港總面積1100多平方公里,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小。新加坡就只有700多平方公里,而且還是大幅度填海的結果;澳門更只有33平方公里,這也是從本來不足10平方公里的基礎上瘋狂填海而成。至於台北市面積272平方公里,曼城115平方公里,都不是把所有suburb算進去的香港可以相提並論。

這些數字的背後是有意思的:假如住在台北或曼城,而在若干距離之外工作、拍拖,已經算是「出城」。例如在台灣,這已經橫跨多過一個行政區,涉及不同地方政策,與及不同戶籍。在英國,不同local council也會令地區充滿不同風味。但在香港,無論地理距離多遠,「心靈距離」依然是香港。

而且香港總面積的大約3/4,都是郊野公園、小島、山峰等,也就是說平日一般人活動的地方,只佔香港總面積1/4。記得有一本名叫《3/4的香港》的書,介紹各地平日人跡罕至的香港勝景,看到那些地方,感覺就像到了海外。但這些地方多少有人居住,這就是《緣路山旮旯》的地理背景。

假如由大尾督出發到大澳,距離、路程和經過的交通,比台灣到沖繩更轉折。從柴灣到沙頭角禁區,甚至要禁區紙,反而由德國進入瑞士、或愛爾蘭都柏林到英國北愛貝爾法斯特,還要簡單。香港內部這種其實不近的距離,假如真的變成出國,又會有何不同?究竟「地理邊界」、「政治邊界」和「心靈邊界」之間,有多少重疊、多少互不相干?

離開香港前,刻意到過不少幾十年來從未去過的山旮旯地方。例如西貢鹽田仔,離島坪洲鐵皮廠,大澳警署文物酒店之類。除了慨嘆「香港真係好靚」,也希望發掘這些地方的獨特歷史,感覺它們都充份反映了香港本來由下而上的各種生命力。

但願某年某日能夠舊地重遊,屆時依然看到本來的風味。這是妄想嗎?

▶️《緣路山旮旯》導演黃浩然:香港真係好靚,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0zzIwsiGo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