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柯利達1978年成為英國駐華大使,親身影響了中英香港前途談判根本進程,也見證了所有關鍵時刻,包括戴卓爾夫人訪華PK一役。他除了被委任為中英談判的英方代表團團長,更重要的是戴卓爾夫人對他非常信任,幾乎是言聽計從,視之為「英國頭號中國問題權威」。

戴卓爾夫人的主要外交政策,就是強化和美國列根政府的特殊關係,戰勝蘇聯,對此柯利達心領神會。她一上台,蘇聯就出兵阿富汗,宣告「低盪時代」(detente) 終結,然後終其任期,都是以蘇聯為主要敵人。但即使如此,戴卓爾夫人本來並非打算對中國退讓。恰恰相反,她本來打算對北京採取強硬態度,就是柯利達以「聯中制蘇」這「大戰略」說服戴卓爾夫人,不斷調低英國的底線,去為求「體面離開香港」,並盡力捍衛英國商業利益,還包括避免幾百萬港人蜂擁移民英國。

戴卓爾夫人本來的態度,就是根據國際法,《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等依然有效,新界租約期滿就談怎樣續租的事情。這和她處理福克蘭群島問題的態度是一樣的:她認為英國管治福克蘭群島符合國際法,阿根廷入侵是侵略方,假如英國不回應,既是不尊重國際法,也會受國內批評而下台。這是她訪問北京時的基本立場。

但鄧小平和她見面時,明確說明中方不承認「不平等條約」,「只要我喜歡,今天下午就可以到香港」,這是戴卓爾夫人PK的背景。這是中方的基本談判策略,對此曾領教過紅衛兵圍毆的柯利達非常驚恐,不斷說服戴卓爾夫人要尊重中方立場,即放棄承認有關條約有效。柯利達提供的原因,基本都是今天藍絲常見的論述,例如「擔心中國斷水斷糧」、「駐港英軍無力防衛」、「英方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籌碼」等。

這些理據在今天看來,其實都是明顯誤判,或起碼是傳統外交官的盲點。那時候的香港,早已是國際物流中心,加上有自己的水塘、海水化淡廠,天然物資不是大陸能夠單方面封鎖的。假如解放軍強行過境「解放」,英軍確實不可能守住,但「聯中制蘇」就可能破局,而中國當時比英美更希望「制蘇」。而且當時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沒有完整的香港,就得不到香港的洗錢功能,也不可能再欺騙台灣。假如英國有心討價還價,籌碼起碼比起2019年多得太多,但柯利達的想法很簡單:無得鬥,不如全跪。

然後,香港民情譁然,兩局議員訪英,尤德一度說代表香港人參與談判,立法局首席議員羅保爵士提出一切中英協議要在本會通過,這一切都被中方批評為「三腳凳」。中方的態度自然是不承認一切的殖民地民意代表,必須自己去委任一批人大政協港事顧問臨立會議員,以示「權在我手」。這是談判的另一個關鍵,客觀事實是中方批評英方搞三角凳,自己卻率先另起爐灶搞統戰,那時又是柯利達說服戴卓爾夫人,不要「節外生枝」。兩局議員訪英期間,柯利達體系的外交官不斷撥冷水,這些人當中,甚至包括了港人非常尊敬、也是柯利達體系的外交官前港督麥理浩。

本來,英方還有建議主張「以主權換治權」,鄧小平又是說不,然後又是柯利達說服戴卓爾夫人「最好甚麼權也不保留,才能方便英商做生意」。其實「主權換治權」連1966年後的澳門也能做到,今天的釣魚台也依然是日治,還是鄧小平親口說「擱置爭議」,而不是說「只要我喜歡,下午就可以登陸釣魚台」。但到了談判桌,柯利達完全放棄任何議題設定權,完全按中方步伐一步步退讓。中方今天不斷強調「《中英聯合聲明》已經是歷史文件,英國沒有主權治權監督權」,其實柯利達才是始作俑者。

在整個戴卓爾夫人任期,柯利達都深受信任。他離開駐華大使崗位後,被看作在香港問題「立功」,居然成了「三軍情報委員會主席」、英國首相外事顧問,對華有關政策,幾乎是他說了算。

(待續)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