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四叔到了加州柏克萊大學,最自豪的是當選華裔同學會會長,並自言先放下了博士研究,全情投入「服務同學」兩年。他覺得做這些東西有滿足感,因為是以香港人的身份,成功整合了「兩岸三地四派五組」不同學生,並將影響力輻射到整個三藩市。

所謂「兩岸三地」,自然是中港台,當時大陸留學生很少,有的都是昔日全家移民的下一代,往往是權貴之後;而主要華裔學生都是來自台灣、香港。由於台灣學生眾多,無論是世家、還是高材生,不少都以留美為必經之路(例如馬英九、呂秀蓮、江啓臣、陳文成、蕭美琴......),他們入面又分為兩派:親國民黨和非國民黨,也就是後來的藍綠雛形。還有第五派,就是前文談及,因為各種原因「入教」的共產主義者,雖然人數最少,但卻最團結、最愛發聲,令不少美國人都誤以為「華裔就是左仔」,標籤下,不免產生了不少誤解和歧視。

四叔說,當時柏克萊的華裔學生有一個華裔同學會,通常由香港留學生主導,但活動只是開派對,而沒有任何其他服務和討論,這對扭轉美國人對「華裔就是左仔」的偏見沒有幫助。但當時不少香港留學生的普通話都不好,不會主動聯絡台灣學生,就是見面也是以英語溝通,久而久之,反而都被那些共產主義者「代表」起來。他作為香港來的博士生,他自言在國際學生宿舍搞了一個活動後,就被香港、台灣學生共同推舉成為下一任會長,希望打破雙方的隔閡。

他有這樣的機緣,首先在於國語流利。在香港的小學,他那一屆是最後一年有國語班,初中那三年也是最後一屆有國語班(後來應該是到了我中四的時代才恢復選修普通話課),加上小時候有陪同祖父母到戲院看免費國語電影,於是語言不是問題。另一方面,也許由於家庭有親國民黨背景,他從小到大,都對台灣有一定嚮往,覺得到了美國,不應該和台灣同學反而形同陌路。他說在學校飯堂,為了團結台港學生,通常專門坐到台灣學生的一桌,用了半年,才慢慢拉近了各方距離。

當時美國華裔的最大勢力,依然是親國民黨的台灣僑領這一派。但自從中國加入聯合國、把台灣踢走,對海外華僑也構成不少心理壓力。四叔說,三藩市的台灣僑領也希望有香港人出面領導華裔青年,這樣才能壓倒共產黨上升中的聲勢。由於他本人沒有其他背景、沒有政治野心,也就沒有什麼包袱。於是他覺得花一兩年時間做這件事,大概比單純讀博士學位更有趣,加上適逢那個火紅年代,於是就忽然成了一個華裔學生領袖。

重點:因為這段淵源,四叔和美國的台灣華僑關係很好,最終他也娶了一名台灣女生,家中兩文三語。她就是我的四嬸了。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