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電影《福爾摩斯的最後奇案》對晚年福爾摩斯性格轉變的描繪,才是最精彩所在。

促成這一轉變的人物是傭人的小孩Roger,一個福爾摩斯的崇拜者,但其實這不是福爾摩斯第一次被少年打開心窗。在柯南道爾筆下,福爾摩斯與貝克街的一群流浪兒童同樣有非一般友誼,他們被稱做「貝克街小分隊」,專門為福爾摩斯蒐集倫敦各處的消息與情報。「貝克街小分隊」出場次數不多,與福爾摩斯的關係也止於崇拜者和助手,這一設定亦是電影中小男孩 Roger 出場時的定位。

然而隨著劇情推進,Roger 對老福爾摩斯的影響愈發深刻,福爾摩斯從他們母子的對話中,體會到「理性至上」對親友帶來的傷害。最後,Roger 為了保護福爾摩斯心愛的蜜蜂差點喪命,更讓福爾摩斯體會到人情之可貴,終於發展了理性之外的情感,才意識到華生之所以改動關於 Ann 的「最後一案」,乃是出於對當事人、與及對福爾摩斯的善意。

華生已死,福爾摩斯為了彌補,卻模仿華生創作故事,安慰那位日本委託人,編造其父親遠赴英倫的謊言,作為與華生在生死多年後終達至的共鳴。這一種死後才達致心靈互通的「男人的浪漫」,比原著描述的福爾摩斯與華生更感人。

當電影呈現的不再是一個料事如神的偵探,而是面對衰老與死亡、情感豐富又不失機敏的老人,觀眾不難發現,福爾摩斯對死亡的態度,也經歷了同一轉變:最初懷著對衰老與死亡的恐懼,心中所念是抓住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記憶力和邏輯。

然而在電影結束時,福爾摩斯對「真相」的追求,已經讓位於自己與親友、舊識、乃至逝去者們在情感上的「大和解」,對死亡也更為坦然。

《福爾摩斯的最後探案》的情節本身,儘管不是柯南道爾所撰,卻在相當程度上,還原了柯南道爾所未曾描述的晚年福爾摩斯。既能忠於原著、又能有所創造,難能可貴。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