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過去二十年,香港的媒體基本上能暢所欲言,曾有過大量專欄,主要在《明報》、《信報》、《壹週刊》,也曾引發過不少有意義的公共討論。然而在「新香港」,這樣的空間已經不存在,背後當然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我不希望影響在裏面工作的朋友,直接交代每一個媒體如何改變,只能在多年後的回憶文章分享。

這裏希望說說公共評論對香港人而言,還有用嗎?

我的答案是有的,但不是在香港的媒體,因為香港的媒體已經被奪舍。就像民主黨假如要繼續「參選」,客觀效果就是令人誤會這兩種「選舉」有其連貫性,協助了魚目混珠。在新香港,媒體被如何由上而下管理,有一套新的基準,在貌似公共的空間左閃右避說話,很容易得出反效果,個人也不會自在。相信這是為什麼由林行止到馬傑偉,都要放棄數十年的專欄的主因。

但與此同時,我們不應該習慣不講道理的「新香港文化」。鄒幸彤即使還押中,也和鄧炳強的歪理據理力爭,這是非常堅毅的行為,也是香港人應該知道的公共論述。可惜這樣擲地有聲的文章,在舊香港可能洛陽紙貴,在「新香港」卻無處可發,只能在私人平台轉發,而若干時日之後,這類轉發能否「合法」,尚未可知。

思前想後,我的決定是三個方向。首先會繼續在Patreon寫評論文章,畢竟在自己的地方,不用想太多江湖潛規矩,我相信只要內容有價值,無論怎樣收費,總會有機會傳播開去。

其次是嘗試擴大現有平台,做一個小規模網媒(其實現在也已經朝這個方向),這涉及邀請額外團隊成員的資源和統籌,但相信這是海外港人互助之路。

至於在現有的公共空間,也接受了一些海外媒體邀請定期撰文,例如台灣的《天下雜誌》、美國的《自由亞洲電台》等,英文版則會繼續投放在《The Diplomat》、《Hong Kong Free Press》等。在自己的位置做好本份,其他就只能隨緣了。

Files

Comments

Luk Jyut

謝謝教授繼續中肯地暢所欲言,同上面的朋友一樣,繼續做你的讀者,他日希望有機會有能力加入你們團隊,為真香港出力💪

Emily Tam

讀者的岡位就是繼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