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在正常的學習環境,要討論一個話題,首先要下定義,否則永遠都是搬龍門。但是在不正常的社會環境,一切的「名詞」,存在就是為了方便被搬龍門,就是不可以有精準定義。

假如大家有幸參加今天的「中國共產黨與香港一國兩制主題論壇」,這是唯一需要學習的事。

甚麼是「一國兩制」?字面上,不是一國一制、不是兩國兩制,就是「一國兩制」,但如何定義,世界上有大量自治案例、實質上的一國兩制案例,卻並沒有exactly「以中文定義yiguoliangzhi」這個說法。於是,甚麼是「yiguoliangzhi」,就是中國共產黨說了算,既然是這樣,共產黨自然永遠不可能違反一國兩制,而一旦你做的事不合他心意,你卻是違反一國兩制。這是屈機的邏輯,只有中國人接受。

這貌似今天的common sense,其實卻是精密的語言學問。我們只要仔細閱讀中共八股,就會發現一切的名詞,貌似看起來明白、貌似其他地方也有這樣用,但字眼上總是有些不同,用中共的話:「合用的就用、不合用的就結合中國國情的實際情況改動」。結果,就不受任何普世制約,也不受任何自己從前的承諾制約,但入世未深的人、或左膠,卻依然會當中共對那些似是而非的名詞的承諾是一回事。

例子清單:

  • 「自治」:中國視西方社會的自治為分裂祖國的「完全自治」,自創「高度自治」這名詞(何謂「高度」按不同時刻龍門隨便搬)
  • 「民主」:中共早年不斷批評國民黨不民主,立國後卻將民主變成「人民民主專政」,政敵成為「專政對象」,自己的獨裁卻說成「民主集中制」,令中國自居「全球最大民主國家」
  • 「法治」:中國不接受西方的「法治」(rule of law)概念,只強調「依法治國」,而由於中國是單一整體、黨領導一切,自然黨做的一切都是「依法」
  • 「公平貿易」:中國加入世貿時強調接受國際標準,但自己定義的公平貿易卻是「依法公平貿易」,外國商人進入中國市場要政治正確、必須local partners,中國企業到西方卻用盡一切自由市場優勢

不要以為只有這些普世性的名詞,中國會如此騎劫,就是中國自己的名詞,也不敢直接使用。例如我們課堂上常常問一個問題:「一帶一路」為甚麼不直接說是「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而硬是要用又長又冗贅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界海上絲綢之路」?答案很簡單:因為「一帶一路」根本和本來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無關,地理範圍已經涵蓋全球,具體政策也已遠超商貿,只是借用古人業績借殼上市。那怎樣justify「一帶一路」其實包括了所有中國習近平朝代的外交攻略?很簡單,「經濟帶」自然要涵蓋一切「經濟行為」,而「21世紀」資訊發達、不再被中世紀的地緣政治局限,總之,他們一定有說法,也絕不會感到尷尬。

所以今天駱惠寧主任總結「一國兩制經驗」的話,說得非常「好」,非常坦白,指導思想清晰易明,包括以下四句:「有效的要堅持,缺失的要修補,跑偏的要糾正,過時的要更新。」換句話說,昔日承諾過的,「過時」就可以「更新」;過程中不合中共意思的,就是要「修補」的「缺失」;根據中共昔日建立的制度而「依法」的,只要「方向」和此刻主旋律不符(法律本來並沒有「方向」這說法),也就是「跑偏」要「糾正」;至於對中共「有效」的,自然才是唯一要「堅持」之處。

世界各國必須知道,中國簽訂的一切條約、協議,都是基於這四大精神,坦坦白白,不要有幻想,很好很好。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