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近年中國大內選最成功之處,就是「engage」了不少傳統國際媒體的專欄作家,由於這些媒體都需要中國市場,雙方的合作往往心領神會。當中國懂得選擇一些「小罵大幫忙」的國際媒體(的部份文章)在牆內流傳,從而以「他者」角度推廣「中國模式」,其針對中產、知識份子的宣傳效益,自然遠超《環球時報》胡總。《金融時報》在中國能讀到的最新評論文章:「民主並不是越多越好」(作者是該報評論員Janan Ganesh),可作為教材。

這篇文章和「後國安法時代」的香港教科書一樣,首先以雅典切入,指出雅典因孕育民主(democracy)而舉世聞名,但其純粹(/直接)性,可能卻是把自己毁掉的原因。作者強調雅典式「民治(rule by the people)」主張群眾舉行集會,面對面、一個議題接一個議題直接投票。而由於「民主」一詞還保留以上的意涵,美國國父便嘗試迴避了這個‘D-word’,而後來美國採用的間接投票制度,的確與古希臘民主之間差天共地。

這樣對美國民主的理解,已經充滿誤導,但每次美國大選,都會有中國學者走出來說「美國根本不是直選」、「和中國一樣是間接選舉」,想不到這樣淺薄的理據,現在居然出現在FT而已。

然後,作者提出文章真正的中心:「民主有程度之分,而且不是越多越好。」他認為我們應從民主「後退一步」,因為若政府與被統治者之間的「距離遠一點」,不但可以提高前者的質量,又能夠讓後者最終掌權。又例如選舉與選舉之間「相隔久一些」,政府的目光便可以「放遠一點」,而同時選民互相爭吵得面紅耳赤的情況,也能減少。他又指出即使中央銀行的政策對財富分配影響甚大,但由於手握大權的不是政客、而是技術官僚,民眾起哄的聲音就不響亮,是故應該參考中央銀行的例子,提高技術官僚在不同範疇的權力。

基本上,這就是「政黨惡鬥、人民當災」的中國模式教科書,英文版。

作者與時並進,再以疫情為例,引用了分析各國對抗疫情的新書《In The Wake Up Call》,提到抗疫較成功的政府,都有以下共通點:民眾對他們的信任和高競爭力。但這些國家都不具有直接民主,例如新加坡的指導式民主(guided democracy)、日本的一黨獨大、德國憲法對公投的限制等。然則按照這標準,這個世界還有甚麼是「民主」,卻是另一回事。

「綜合上述各點」,作者認為民主化的程度與人民的幸福,不存在一個線性關係,即是一個社會越是民主化,不一定令民眾越幸福。例如在云云美國大機構裡,最不被相信的便是國會,當中眾議員兩年的任期之短,根本不足以嚴謹地立法,反之不是人民投票出來的最高法院的威信更高。又像在英國,金馬倫時期在短短五年來進行了三次公投,說是英國歷史以來最民主的時期也不為過,但結果卻仍換來不少民眾的滿。是故作者重申最好還是從(雅典)民主退後一步,引用經濟學家Garett Jones提倡「減少10%的民主」,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

文章發表後,牆內一時瘋傳,如獲至寶。通常是這類文章,殺傷力比《環球時報》大得多,值得倍加注意。

Reference: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89540

Comments

James Green

其實篇文講的野又唔係錯。俾人攞黎點用先係問題吧

Gordon Wong

同意民主應重質不重量,民主等於幸福也不必然,但有民主總比冇民主好,最低限度仍有撥亂反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