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Dynamics (八) —Facebook 最終篇。2022年嗰浸大插,發生乜事?又,去邊睇公司指引?去邊睇分析員預期? (Patreon)
Downloads
Content
都係回顧歷史,但當然有用,因為到第時你就冇咁多時間冇咁冷靜
然後你見,近嚟Netflix同Facebook嘅業績,都大約用呢啲嘢解釋到
上幾篇仲講漏一樣嘢:2022年頭Facebook嗰下大插
嗰次收入增長「仲有」20%,點解都大跌
睇指引,你就見到個收入增長會大跌
咁啱嗰次亦係公司改名META後第一次業績。「不過而家仲燒緊錢」
仲有,邊度睇公司指引?
點解睇「評級」睇「目標價」多餘?
1. 好,反正市況靜,係回咗啲但又唔係好恐慌又唔似真係好平(港股就幾平嘅),所以都係可以繼續講下歷史
都係回顧歷史,但當然有用,因為到第時你就冇咁多時間冇咁冷靜
2. 呢個系列夠傷神,而且係「回顧歷史」,但我覺得極之有用。因為到「將來」出業績或者無事無幹股價大升大跌時,你未必有咁多時間慢慢睇數慢慢諗。而家呢啲等於平時嘅操練,到真係比賽時,你受嘅壓力就係另一回事。到時先再問人,到時先再搵嘢睇,就蚊都瞓。
3. 就算你有時間慢慢諗,都肯定會畀市場嘅氣氛影響咗。我地舉例呢兩隻嘢,試過一晚跌25%,唔驚就假(亦證明啲「止蝕」好難實行)。
然後你見,近嚟Netflix同Facebook嘅業績,都大約用呢啲嘢解釋到
4. 況且,你話只係歷史嘢,冇用?至少你見,近來佢地出業績,啲股價走勢,都同我地呢系列嘅「解釋」有啲似。明顯地唔只係「好消息」就升,更加唔係「數字靚」就升。都係睇預期,指引,估值。
5. 上幾篇講Facebook,講咗見頂同見底嗰時嘅收入走勢,往往係收入增長放慢時,股價已見頂,即使增長「仲係幾好」都冇力上。同樣地,收入跌幅靠穩時,股價已見底,即使「仲係幾差」。上次亦教咗你,即使你等到「出完多一季業績確認」,然後先沽走/先飛入去,都仲係有啲水位嘅。
6. 當然你想捉得再靚啲,就可以睇埋啲指引,自己計數。
上幾篇仲講漏一樣嘢:2022年頭Facebook嗰下大插
7. 不過,上幾篇講Facebook漏咗一樣嘢。我講咗21年9月見頂時嘅業績,亦講埋22年10月尾(舊年呢個時間)見底時嘅業績(也是插咗一大棍)
8. 不過漏咗中間嘅一次,2022年2月嗰棍大插。在個圖度太明顯了— 冇錯係股價21年9月見頂,增長亦見頂,但22年2月嗰棍大插先真係「響起警號」,亦都嚇走勢啲人,亦為22年嘅全球股市大跌掀起序幕(留意,2月尾先烏克蘭打仗,但啲人回顧嗰時就會分唔到先後,所以要仔細啲)。
嗰次收入增長「仲有」20%,點解都大跌
10. 睇黃色,你會見到個收入增長,「仲有」20%,但首先係已經慢過之前兩季(股價亦之前見咗頂)。當然更重要係見到指引差,下季270-290億。咁基本上即係收入增長會由20%,跌到單位數(最後亦真係得返單位數),而呢個數亦遠低過分析員預期(街估300億)
11. 睇指引,你就至少知道「點解」會大跌。固然未必事前避到,但至少你知道乜事,或者出埋先沽走,都仲有啲水位嘅。
12. 當然仲有加埋,史上第一次按年利潤跌啦。仲有估值啦,當時又預會加息啦(結果3月開始加),用戶數字又低過預期啦等等。打後一路跌,玩到第三季個業績先真係見底,然後90蚊上返300蚊 — 都係預期,同埋周期啫。一兩年之前,你見啲人講到公司無所不能不受疫情影響,然後講到Facebook 已死,然後最後又發現唔死,根本只係畀股價影響然後講故事。(但當然,你睇收入,都真係見到公司有起起落落嘅)
睇指引,你就見到個收入增長會大跌
13. 仲有,話說22年頭呢次大插,係公司改名META後第一次,咁既然改完名出第一次業績就大插,當然又會有人將兩件事拉埋一齊。公司不務正業呀,投資埋啲燒錢元宇宙呀咁 — 你不能話呢個講法完全錯。但事實公司而家都係叫META,仲係燒緊元宇宙嘅錢,但股價已經90蚊上返300
咁啱嗰次亦係公司改名META後第一次業績。「不過而家仲燒緊錢」
14. 可見呢啲太過「吹水」式嘅論述,就唔好太認真。雖然呢個係人性,但最好信數字 — 因為數字一變,啲人嘅講法就唔同晒。你睇而家個個唔再話Elon Musk點巴閉啦,因為股價唔得嘛。
仲有,邊度睇公司指引?
15. 上篇用咗唔少篇幅,講「公司指引」。公司指引邊度搵?其實好易,Google就有,官方文件嘅一部份。順手講埋,你見好多時亦要睇埋啲業績同「分析員」預期相比如何。好啦,邊度搵?
16. 粗淺嘅,睇全年嘅,同你講過,Zacks都有,或者你搵Yahoo Finance都有
17. 不過想再精準少少嘅,固然Bloomberg Terminal會有,不過太貴,唔好嘥錢。但同時間,其實Financial Times都係有嘅(用Refinitiv嘅數據)(應該訂戶先睇到)
18. 順手都講埋,相信而家啲人冇咁迷信「大行報告」。好事,的確得啖笑,亦因為「資訊民主化」,大行嘅分析員未必好有優勢。
又,邊度睇「分析員預期」?應該睇乜?
19. 無論如何,睇「評級」,就最浪費時間,你根本唔使睇幾多人叫買入之類。「目標價」亦係多餘,我到而家都唔明咩叫「目檟價」。舉例,當一年間Facebook由200蚊跌到90蚊再升返上300蚊。咁大行A年頭話目標價係300蚊,啱唔啱?好似啱。大行B話目標價90蚊,又好似啱。咁到底咩係目標價?呢個課題,以前解過,不再詳細
點解睇「評級」睇「目標價」多餘?
20. 亦所以唔使嚟問我邊隻嘢嘅「目標價」係幾多—題外話,你一諗「目檟價」,就必定令你變得短視,一定賺得唔多。因為當蘋果而家100蚊,我同你講目標價1000蚊,你實唔信的。即使我話係5年目標價,你都唔會信。但事實股價係乭以升10倍,你只用「目標價」思維,就一定會係賺少少走咗。「到目檟價啦嘛」「食糊」—然後錯失晒之後嘅升浪。然後贏嘅只賺少少,唔夠你貼其他輸嘅股票。記住,贏嘅一定要贏得大,點都講幾倍,因為你總會輸錢。(反而你見之前啲「加密幣」嘅目標價,啲友就吹到天咁滯 — 但你咪理,呢樣亦令嗰啲人坐得穩,有啲賺到大錢)
21. 真正有用嘅?係呢啲嘢。分析員估緊下季幾多。呢度係盈利,見唔見上季出嘅數靚過預期一截?所以股價咪飛咗上嚟。又,收入都有的,唔貼了。
22. 好啦,但講到尾,係要錢的。Financial Times一年兩三千蚊,對剛出嚟做嘢嘅人,唔係細數。況且未必有時間睇,亦未必真係睇得明。不過又送埋呢啲data,見仁見智啦下。真係做金融,又負擔得起嘅,可以諗下。冇咁多錢冇咁多時間?亦冇問題,但寧願你接受自己「唔知」,好過以為自己乜都知,或者信啲亂講嘅人
23. 明顯呢篇文短啲,之後我地會將之前學過嘅嘢,應用落另一隻股票:Netflix嗰度。就當然會講得快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