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還記得筆者曾經談過在香港曇花一現的漢堡店嗎?香港作為國際都會的角色雖然日漸褪色,但多年來仍有不少時裝店想在這個市場分一杯羹。今天就讓筆者和大家談談在香港曇花一現的五間時裝店過江龍。


1) SPAO



韓國衣戀集團(E-Land)在2014年12月於荃灣愉景新城開設香港首間專門店,亦成為該商場的旗艦租戶。

在韓流盛況之下,當年SPAO登陸香港成為一時佳話。往後,衣戀集團更在愉景新城承租額外空間,從開幕時僅有服裝品牌SPAO、WHO.A.U及Teenie Weenie、到往後更新增鞋履專門店Shoopen、Palladium及家居用品店Modern House (於2016年開幕)。




SPAO 結業前的位置現時為誠品生活及誠品兒童館,至於Modern House 現址則為Donut Village。

同樣在2016年,SPAO跳出荃灣,在鑽石山荷里活廣場開設香港第二間分店,即現時GU的位置。

當時,不少人看好SPAO,更相信SPAO能夠成為韓國版的UNIQLO般,在香港大開分店。









好景不常,踏入2018年衣戀集團在港業務開始萎縮,其中Modern House 於二月結業,而鑽石山SPAO則由五月延至七月才結業,之後「大舖搬細舖」以WHO.A.U名義遷至151號舖,惟僅經營短短半年亦告結業。SPAO亦曾經在旺角T.O.P.一樓舉行特賣場減價促銷。

最終,衣戀集團在2019年8月全面結束香港市場,全面撤出香港零售業務。

當時有學者分析指,衣戀集團撤出原因是因為韓流冷卻。

雖然集團在中國內地業務受到「標價1500元的羽絨服成本只有75元」的醜聞影響,卻無阻集團仍然深受內地人歡迎,集團單在去年雙11在微信小程序的營業額,單日達到五億元人民幣。

衣戀集團撤出的主因,相信是跟其財務狀況有關,而其財務狀況近年一直受到韓媒關注。

韓國經濟新聞報導,衣戀集團曾於2017及2019年嘗試分拆零售業務上市均失敗告終。而且,集團為了提升信用評級及減低負債比率,已不得不變賣資產及結束非核心業務。最新的交易是集團在去年年底,將上海的物流中心以十四億人民幣出售。


2) ALAND








同樣來自韓國的另一品牌ALAND,定位卻和SPAO截然不同。

ALAND主打韓國設計師品牌,定位亦較走快速時裝路線的衣戀集團更高。









品牌在2012年登陸香港,全盛時期,曾經在銅鑼灣利舞臺廣場及旺角T.O.P.開設旗艦店,亦在尖沙咀海港城LCX、觀塘apm及九龍灣Megabox 設有分店。

ALAND 在2019年完成利舞臺的六年租約後未有續租,已被視為撤出香港的先兆。

不過,和同樣大舖搬細舖遷至T.O.P.的日本時裝品牌Shibuya 109不同,ALAND連最後的據點也選擇放棄,除了是舖租及網購普及所拖累以外,更直接的原因是香港人對日本潮流的情意結。

就算韓流多麼蓬勃,日本始終在香港人的心目中佔有一席位,韓國在這方面競爭力就稍為遜色。ALAND的中高檔次定位,亦令消費者倒不如選擇日系時裝。


3) Jack Wills








來自英國的服裝品牌Jack Wills,相信不少香港人都很熟悉,甚至被另一間已撤出香港的品牌Topshop更為熟悉。

Jack Wills在2019年結束前,在港有五間分店,分別位於沙田新城市廣場、九龍塘又一城、元朗Yoho Mall、銅鑼灣禮頓中心及尖沙咀海港城LCX。

Jack Wills 全綫結業的原因,亦是和母公司有關。Jack Wills 在2018年全年虧損近三千萬鎊,於2019年將投資者新投入的資金耗盡後陷入財困,最終由白武士Sports Direct以僅一千二百萬鎊作價收購英國及愛爾蘭業務,而海外直營業務最終全數結束,只有由獲得特許經營權的Alshaya Group繼續營運中東地區業務。

Jack Wills 的衰落,學者指出是因為品牌不再能夠吸引年青族群,以及品牌減價推廣過於頻繁,令品牌形象受損,業績亦走上了不歸路。

時至今日,如果想網購Jack Wills 的服裝,除了可以經英國官網及第三方代運外,在Google 的搜尋結果上亦不難發現這個名字,就是下一間要談的時裝店。


4) next








next 是另一間來自英國的時裝店。有去過英國的話,也許不難看見這間和馬莎分庭抗禮的時裝店,不過next則不設foodhall。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next曾經在香港開設三間分店。

根據一份在2015年的反對商標申請中指出,next曾經於1997年短暫在港營運兩年,之後在2007年再次重返香港零售市場。

在2007年11月,next在沙田新城市廣場開設全港首間分店,售賣男女裝及兒童服裝。筆者沒有記錯的話,該店舖就是cos對出的店舖,現時已分拆成包括agnes. b等四間店舖。

沙田店僅營運了不足兩年便結業,除了由於新城市廣場月租高昂以外,其近乎零宣傳及品牌在港知名度不足是致命傷。









當筆者以為next將會放棄香港零售市場之際,卻在2010年8月及2011年2月接連在銅鑼灣皇室堡(next children)及鑽石山荷里活廣場開設兩間比沙田店規模更小的分店。鑽石山店位於H&M旁邊,曾經售賣女性內衣及兒童服裝,後來還是跟隨銅鑼灣店一併主力售賣兒童服裝。

最終,銅鑼灣店繼鑽石山店後,約在2017年年尾至2018年年頭結業,正式結束所有在香港的實體店面,至今仍有營運網上店舖。

值得留意的是,next在港的業務和以前的馬莎一樣,是由英國總公司直接營運。至今,馬莎在港業務已交由中東財團Al-Futtaim特許經營,該財團已經獲得中東及多國的馬莎百貨特許經營權。


5) Forever 21








Forever 21 這個美國的快速時裝品牌,相信大家應該還有印象。品牌在2011年登陸香港的時候,承租了銅鑼灣京華中心六層巨舖,其月租更高達一千三百萬元,成為一時佳話。

京華中心雖然位處銅鑼灣中心地帶,由八十年代起已有新加坡百貨公司吉利市承租巨舖,後來吉利市結業後便拆細招租,先後由豐澤、屈臣氏及餐廳承租。

直至Forever 21承租後,巨舖再次重新合併,但對Forever 21 及後來的租客Victoria’s Secret (VS)來說絕對說不上順利,後者更提早七年完約,倘若需要繳交餘下租金的話,以每月七百萬元計算,VS需要向業主賠償達六億元。

Forever 21最終完成了六年租約後,轉戰旺角百寶利商業中心,可惜未成氣候,其人流甚至比來自澳洲的Cotton On更少。

Forever 21 旺角店最終僅經營三年,便因為集團瀕臨破產而結束香港業務。



當然,從香港撤離的時裝店過江龍又怎會這麼少,例如荷蘭品牌Mexx、西班牙品牌Desigual、意大利品牌Sisley、法國品牌Morgan及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陌生的美國品牌GAP等等,不過今天礙於篇幅所限,就不能盡錄。

不過,有公司撤離,也有公司把握時機擴充。例如American Eagle便因為GAP撤出香港後,填補了在港的美國優閒服裝的市場缺口,更引入了旗下新品牌aerie。

談完過江龍後,其實香港也有不少本地薑的時裝店也曾經曇花一現。下星期再續。


曇花一現的漢堡包店

致我們已逝去的英資商店

Files

Comments

Anonymous

比番jack wills比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