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世界杯F組最後一輪的比賽,比利時與克羅地亞迎來關鍵的一戰,兩隊分別是上屆賽事的亞軍、季軍,卻在小組賽階段成為了你死我亡的對手。克羅地亞只需保證一分就能夠成功出線,但只要這場輸球,亦有可能會提前出局。比利時方面贏球是出線的保證,和局的話幾乎亦沒有可能出線(要摩洛哥輸三球),因此是名副其實的生死存亡戰爭。

比利時上場被摩洛哥擊敗之後,傳出了內部不和的消息,陣中的老臣Vertonghen、Hazard與DeBruyne之間出現爭吵、門將Courtois亦在後來加入戰團,需要由Lukaku出面調停。事件亦得到球員方面側面的證實,但強調是對比賽重視而作出的激烈交流,與私人感情無關。

這場比賽馬天尼斯來到了生死關頭,也不得不用上更為進取的陣容,DeBruyne與Witsel組成雙中場,Mertens與Torssard、Carrasco一口氣代替了前場三個攻擊手,類似於無鋒陣的三小矮組合,主要目的是要利用跑動和技術去將DeBruyne的重擔分拆,並且顯然把Lukaku、Hazard留為後手,只要正選三人能夠消耗到克羅地亞的防線,比利時下半場會更有發揮空間,畢竟克羅地亞方面後備兵源與主力的差距明顯。

克羅地亞方面,他們沿用上一場的陣容,繼續利用Kramaric、Livaja的真假中鋒組合,一方面提供更多的前場支點,另一方面進一步強調Kovacic的插上效率,這樣Modric就能夠在一個保護網之下完成進擊。

圖:雙方的正選陣容。

【比利時的猛攻?】

比利時沿用兩個老將中堅,身旁的Dendoncker則在進攻的時間壓上中場,讓DeBruyne可以解放到前場進攻連繫,與Mertens及Trossard進行中路的滲透。Carrasco與Meunier這樣就能夠在外圍等待機會。但比利時的活力並不足以撕破克羅地亞的防守,特別是中後場的運轉速度極為緩慢,雙中堅在用球時的想法消極、Witsel與Dendoncker又沒有利用跑動或對抗去嘗試創造空間,這使得比利時的猛攻,基本上沒有製造任何風浪。這樣的節奏持續了整個半場,在摩洛哥那邊已經幾乎鎖定勝局的情況下,比利時的表現令人非常失望。

圖:Dendoncker在中場與後防之間搖擺,進攻時成為臨時中場負責連接右路,解放Meunier與DeBruyne。


圖:上半場比利時創造的機會並不似一支非勝不可的球隊。

半場之後,Lukaku如外界預期一樣登場,而且Dendoncker下半場防守時都沒有再沉入防線,比利時正式地把陣式固定地類近於4321的站位。但比利時的進攻問題根源首先在於後場,Lukaku的出場盡管在心理崩潰之前有過一定的控球和對抗作用,但並沒有對整體運轉的改善有太多的效果,這時候馬天尼斯派上T.Hazard入替Trossard的用意就只有體能的意義。

個人認為由半場調整站位到換人,馬天尼斯似乎都未能做到對症下藥。Lukaku能夠連環獲得機會,都還是依靠DeBruyne在個別回合發力的成果,但幾乎每一段攻勢之後,DeBruyne都需要在外圍歇息(其實上賽季後期在曼城,DeBruyne都有這個傾向,國家隊的消耗鉅大,進一步放大了這個問題,大家不妨留意一下每次DeBruyne創造攻勢之後的回合,都幾乎一定守在外圍站位,等待回氣),比利時的攻勢完全沒有起色,要直到Doku與Tielemans登場,才正式地著手改善後場運輸線的問題,特別是後者的用球能力比Dendoncker明顯出色得多的情況下,Doku雖然亂衝亂撞的踢法並不受教練歡迎,但此時此刻,比利時就是需要有人去負責「攪局」,但馬天尼斯仍然要等到下半場接近三十分鐘才作出這樣的調動,實在令人費解。

圖:Lukaku單場錄得四次Big Chance Miss,半場時間超越了所有參與世界杯的球員。

【克羅地亞的謀而後動】

克羅地亞雖然沿用了對陣加拿大的陣容,但實際上整體的戰略就有所更改,他們更加專注在鞏固防守當中,Livaja、Perisic以至於Kramaric在陣地防守時都會收到中路去切斷比利時的組織和推進,這樣的策略非常出色地保護好較為脆弱的防線,同時他們由於有Kovacic、Perisic這樣擅長盤球推進的球員,Livaja與Kramaric也有一定的連接能力,這使得克羅地亞在搶回球權之後,能夠直接威脅比利時的兩名老將中堅。

圖:克羅地亞放棄壓逼比利時的中堅,集中兵源封鎖中場線。

他們在搶到球權之後,會利用大量的短傳連接去製造突擊的路線,前場球員一重一重地向後場支援,形成有效的進攻層次,尤其是左後防位置Sosa的一側,這位球員擁有不錯的小組配合能力,加上這邊屬於Kovacic的主要區域,這使得克羅地亞的左路可謂風生水起。

圖:開場不久,克羅地亞左路就完成一次非常精彩和具層次的進攻。

除此之外,克羅地亞還會在進攻時嘗試增加大範圍的橫向轉移去調動比利時的防線,令人諷刺的是,比利時雖然在防守時五人防線,但仍然存在寬度不足的問題,可想而知他們的行動速度,實際上也反映了DeBruyne所言的「老將論」,對比一下克羅地亞也有Modric、Perisic、Kramaric三名前場球員年過三十,可稱得上是老將,但Perisic與Kramaric活動能力出色得甚至比部分年輕球員好,而且這些所謂老將的身邊或身後都會有年輕球員去彌補活力上的不足,左閘的Sosa 24歲、右閘的Juranovic27歲,中場也有兩位活動力著名的球員掩護Mordic。下半場的克羅地亞曾經嘗試更多地主導球權,Brozovic為中心展開、Mordic為核心的推進已經日漸成熟,Kovacic與Perisic之間的配合帶動了最後區域的進攻,克羅地亞在這一側連續創造傳中機會,Courtois一度遭受到考驗。不過在比利時接連出招加強進攻之後,克羅地亞亦不得不顧忌Modric等球員的體能情況而放棄了主導的踢法,回到上半場的模式。

圖:大範圍轉移盡量利用比利時防守移動步伐的問題。

圖:Brozovic在Modric「休息」時接過組織大權,這次在中場連續用球再分邊,讓Sosa可以殺到禁區邊。

圖: Livaja與Perisic在左路的配合完成了突進,但Vertonghen經驗老到地完成搶截。

【黃金一代的落幕】

比利時的出局,可以說是情理之中,筆者在賽前預料當中,就把比利時列為小組出局的球隊之一,主教練馬天尼斯的執教能力、用人水平各項都未如理想,沒有適當地利用老將的餘暉,也沒有給予足夠的空間讓小將發揮光芒,這使得比利時本來已經千瘡百孔的比利時,進一步陷入困境。Lukaku的連環失機確實是意料之外的恐怖表現,但把出線希望寄望在一個三個月沒有完整比賽、只能踢半場比賽的球員身上,想想也就知道主教練的問題所在了。

比利時所謂的黃金一代,馬天尼斯能夠擺平內部問題(包括比利時國民原本的地域、種族各樣問題),令到他們在2018年創造佳績,這是他的功勞,但四年過去,三次大賽運用的人員、陣式、戰術幾乎如一,沒有思考過老將的退化,也沒有為未來做好準備,甚至在這場關鍵的比賽當中,沒有對場上的形勢快速地辨識,這都是主教練的責任和問題所在。賽後宣佈離開是合情合理的決定,也似乎是眾望所歸,不過接下來比利時的新教練,又是否可以解決內部的問題,然後才輪到談戰術吧。

克羅地亞也有老將的問題,但他們能夠運用小將去支撐起活力和靈活性,使得體系在有漏洞的同時又有突出的地方,不完美之下卻能夠踢出自己的風格,Kovacic得到解放之後,連帶Modric與Perisic這樣的「老將」都變得活躍,這才是克羅地亞與比利時根本的分別,Witsel、Dendoncker死氣沉沉的表現,甚至Carrasco等球員都不如Doku活躍,小將的即使失誤頻頻,但仍然看到他的決心和活力,這才是分野所在。

【結語】

命運有時就是如此奇妙,Lukaku的四次機會,哪怕換了另一個球員,作出同樣的動作,同樣的射門,都可能會「撞」進去,(包括補時那一球,年中其實有不少球員的動作更突兀,但還是能撞入),偏偏Lukaku一球未進,偏偏又一次在最重要的比賽當中,未能入球。回想起幾次的關鍵時刻,包括國際米蘭在歐聯小組賽生死戰,Sanchez頭球攻門卻被在門前的Lukaku「擋出」;歐霸杯決賽又是他在龍門前犯下烏龍;對利物浦的聯賽杯決賽,越位線對「手臂」的判決亦同樣,換了下一次可能就會成為英雄,當然也包括這場比賽,而他偏偏就成為了罪人,更加成為被嘲笑的對象。說到底其實不在乎他犯了多少錯,而是他沒能夠在犯錯之後,展現自己,這種細膩敏感的情感和性格,也是他多年來屢次「犯錯」的原因(對蘇斯克查的要求感到受傷;對杜曹的不滿、對國際米蘭球迷嘲笑的傷心;尋找回歸國際米蘭的行為),若然這場比賽Lukaku繼續養傷,比利時的結果可能會更差,但現在,比Lukaku上場時間多很多的球員們都突然「不用負責任」,因為所有矛頭都在一個人身上,Hazard踢得再差、Trossard在國家隊的表現怎樣低迷,都不是問題了。有某大專頁在完場時急不及待說,比利時球員可以團結一起打Lukaku了,但換個角度想,這二十六人大名單當中,有多少人在三場比賽之後,有資格「打人」?這應該才是比利時需要思考的問題,Lukaku是垃圾、廢物,但你能找到一個比他好的?這應該才是比利時探究問題的方向吧。

克羅地亞這邊,實際上存在的問題也不是沒有,Modric完場時筋疲力盡地倒下,Brozovic在中後段受壓時的表現嚴重下滑,這都反映了克羅地亞中場現在面對的隱憂,像四年前一樣靠輸出跑動來彌補問題的做法已經不合時宜,靠技術控制的路線能夠走得多遠,鋒將真假中鋒的配搭,在強敵的身前又是否有足夠的切換能力,這些需要檢證。

文:BLnaze

圖:網上片段截圖

完稿日期:2022年12月2日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