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記得當日看賓福特對熱刺的直播,旁述說到Eriksen離開熱刺是個錯誤,如果沒有去國際米蘭,成就肯定更高。聽過以後不禁有種啼笑皆非的感覺。Eriksen在國際米蘭的起步並不順利,干地最初也找不到說明書,而球員也在比賽當中過份把壓力丟到隊友身上,當時的Eriksen是一個技術出色的球員。 但慢慢地Eriksen找到自己的位置、角色,甚至調整了踢法,開始懂得為隊友吸引壓力,為隊友解壓,最後他踢法變成一個戰士,這一點,至少干地令他有所改變。

干地之所以看中Eriksen,除了當日Sensi不斷受傷,還反映出他知道國際米蘭自身的陣容實力,即便是把PlanA踢到120%,也不足以走進歐洲前列,甚至還不足以在意甲建立優勢,所以這時候他才開始意會到,球隊要有PlanB,因此那時候就曾經有過Sensi、Sanchez等人聯手出戰的「矮仔陣」,嘗試去踢技術流,也有過3412的試驗,因為他是明看出來,Lukaku與Lautaro的技術含量不足以支撐,一定要有第三點去彌補。

很多人說干地在車路士是勝利11人,贏球輸球都不變陣,永遠能預測正選陣容,這是他勝利者心態自居的反映,給你知道又如何的感覺。但在國際米蘭,他首次發現自己沒有手握最佳陣容,所以就出現了他開始找PlanB的行為,Eriksen與Perisic都是第二年歐聯出局以後,才開始找到了用法,Sanchez亦開始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

施蒙尼恩沙基與干地在戰術上有很多契合的地方,但二人在性格上卻有明顯的分別,干地是PlanA踢出120%,因為有自信,因為有俯視別人的態度,所以只要他的球隊能踢出120%,那麼根本不需要變陣,不需要變通,明買明賣,你奈何不了我,找PlanB只是權宜之策,所以賽季末當看到國際米蘭無力大額投資,就談判離開,因為不符合他的性格。

但施蒙尼恩沙基不同,從用人和臨場就可以看得出,細恩、史巴列堤、派奧利這幾個前主帥,都是草根出身,沒有那種自信和俯視同儕的心態,所以他們往往手握領先優勢,到比賽末段都會胡亂收回來,學不乖收割比賽,反而思緒混亂,這是性格上的問題。看看拿玻里對羅馬那場,爭冠的拿玻里,還有主場優勢,手握一球在手你根本不需要怯,但史巴列堤怯了,不僅收回來,還是亂收回來,這與摩連奴那邊形成強烈的對比,所以羅馬才能追回來。

沒有俯視的心態,慣於仰望,所以他們養成了多練PlanB的習慣,因為知道PlanA會有失靈的一日。 開季的時候,很欣賞細恩的執教想法,懂得根據不同的對手去轉換踢法,敢於拿下Brozovic、也懂得為Dzeko減壓,那時候的國際米蘭踢得很順意,就是知道實力比不上之前而已。 但漸漸下來,他的PlanB沒有根據球員來建構,變成一種紙面上、理論上的戰術想法,與球員自身的發揮與特質不相符的情況。舉例說,低位反擊時保留Dzeko,寄望他作為支點策應帶動反擊,但實際上Dzeko這方面的爭頂成功率極低,甚至他現在是腳下球的傳球成功率都低於水平,因此他是沒有支點作用的存在。 又舉例Brozovic缺陣的日子,Calhanoglu後置的想法很美,長傳出色、能處理球權,但現實很骨感,Calhanoglu沒有那種橫移跑動接應疏導的能力和特質,所以那幾場比賽是災難級的。

資訊年代,每一個戰術細節都已經被專業團隊研究透徹,或許有人認為戰術只是空談,場上瞬息萬變,根本沒有戰術可言。有人認為,所謂的戰術分析,只是精神代入,幻想足球,實際上根本沒有人能知道教練所思所想。但足球仍然能夠吸引人去分析和探求,因為這些戰術上的細節無論怎樣研磨,最後臨場的演繹,都會因應球員的特點和發揮而有所不同,而更重要的,是教練手握這些戰術、掌管敵我的資訊,心態上怎麼去調整。

近來看到一段影片,講到網球、籃球、羽毛球等等運動,數據分析、科技分析,客觀上能提供的訊息很多,所以研究團隊能夠用數字就能精準把握實況。但足球不能,足球的數據不能反映的東西太多太多,射門次數不準確?Expected Goal呢?都不準確,控球率、傳球成功率都可以完全沒有意義,所以足球的引人入勝之處,就是精確(數據)、模糊(臨場)的界線並不是涇渭分明,而頂級教練之所以強,因為他把不僅數據把握得好,而是模糊都能掌控得好。

*四月試行推出每月免費文章,隨心所寫,希望更多人讚好、分享,支持本專頁,以及訂閱我的文章。 想閱覽更多的文章,記得記得要訂閱我的專頁。

**正研究五月至七月賽季完結的文章題材,已經有不少的想法,例如「經典賽事分析」「傳奇球員分析」「轉會綜評」等,昨晚忽發奇想,經常被問「你有冇睇場波架?」,不如真的出一個【幻想足球系列】散文式創作(甚至接受投稿?),想想如果有一天哥迪奧拿執教利物浦,Salah會不會有不同?如果有不同意見,又或者有想看的系列,不妨PM提出。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