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近十場比賽豪取25分,與榜首雙雄的搶分力度相若之餘,還悄悄然回到「熟悉的位置」上,在少賽三場的情況下,領先第五名的曼聯一分,搶得了歐聯資格的重要位置,阿仙奴得益於沒有外戰之憂,國內賽場也沒有太多的後顧,充裕的備戰時間給予了新帥阿迪達不少空間,而貴為最年輕的球隊之一,阿仙奴球員的士氣、活力都處於近年的巔峰,有望在餘下的賽程中,繼續佔據前列的主動。

夏天豪花金錢讓人感受到阿迪達的決心與野心,冬天放走Aubameyeng更加宣示了其鐵腕的管治方式,得到高層的信任以及以主帥為核心的管理模式更加符合球隊的現狀。但回想近來的主力陣容,除了BenWhite與Ramsdale以外,大部分球員都是已經跟隨阿迪達一段日子,因此與其放大夏窗工作的功勞,倒不如讚賞西班牙人的調教有功。

【菱形中場:Thomas為核心】

作為阿仙奴的名宿,退役後也跟隨哥迪奧拿一段日子,對於技術流足球的底蘊知之甚詳,上任初期以務實主義連奪關鍵的獎杯,彼時雖然成績亮麗但缺乏了阿仙奴技術流的內涵,因此在賽季初期的連續低迷過後遭遇到不少球迷名宿的批評。

但隨著傷員回歸(Thomas)、主力球員狀態恢復(Xhaka)加上更為合適的人選重奪主力(Lacazette),阿迪達終於可以展現其技術流足球的想法,三位球員配搭全歐Smart Pass水平最高的Odegaard,形成了一個兼具觀賞性與實用性質的推進組合,成為了近來阿仙奴連戰皆捷的重要核心。

圖:Thomas、Odegaard、Lacazette與Xhaka以菱形中場的站位出現。後三者的位置都在對手中場身後,成功吸引了對手中場的防守收窄。

四個組織者是當年安察洛堤帶領AC米蘭走向輝煌的戰術之一,彼時的中場組合尚需要有工兵型的Gatusso提供對抗元素,但Thomas與Xhaka兩位特殊般的存在讓阿仙奴在走向技術流的同時,還能保持一定的對抗能力。前馬德里體育會中場Thomas在離開西甲前一個賽季,展現了出色的縱向能力,不論是傳球抑或引球推進都能夠成為進攻的發起點,這一點也成為阿迪達目前的戰術基礎。

一般而言,阿仙奴進攻時會呈現一個4-1-5的站位,以加納人為核心的「1」,四周擴展出大量的接應點,兩名中堅的首要任務就是將球,穩定地輸送到Thomas的腳下,再由他進行連接。 但這樣明目張膽的做法,當然也會遭到對手的針對,不少球隊會派員貼身壓逼Thomas、切斷Thomas的接球路線,以削弱阿仙奴在中路進行組織推進的威脅。 在這樣的情況下,BenWhite雖有引球推進的技術能力,但無引球推進的閱讀能力,Gabriel也沒有相應的盤球技術,阿仙奴的進攻很容易會被壓死。

圖:只要Thomas接到防線的傳球,前面就有三個能用球推進的接應點,李斯特城因此也派人貼身干擾。

因此,阿迪達會選擇將其中一位閘位內收形成三中堅(主要是右閘的冨安健洋,受傷後是Cedric),一方面為雙中堅提供接應點,另一方面牽扯對手更多的球員參與壓逼,讓其他中場組織者得以分擔推進的任務。Odegaard在皇家蘇斯達的時代,就有過深度回接球組織,協助破解壓逼的經驗,因此阿迪達也讓這位天才球星在Thomas受制的時候,參與組織推進。

圖:Thomas被封死,右閘Cedric內收形成三中堅對應李斯特城雙前鋒,吸引了李斯特城左中場Barnes內收。 右翼Saka沒有回後接應,將空間留給組織力更強的Odegaard,分擔Thomas的任務。

【中鋒的選擇:是紀律也是戰術】

有了兩個後場的一主一次的組織點,阿迪達還佈置了兩個協助連接的球員,Lacazette比Aubameyeng有更出色的策應能力,能夠協助中場組織,在中軸線協助連接場區兩側,也成為反擊中最前端的接應者,協助支撐縱深。相比賽季初期,狀態低迷的Aubameyeng缺乏回接策應的意識,活動習慣上亦更貼近兩側游戈,Lacazette展現出更加貼合阿仙奴需要的中鋒特質,自從上半季對白禮頓一戰,後備登場的Lacazette通過大範圍的策應以及局部的技術滲透帶動進攻後,這位法國前鋒在球隊的地位就不斷上升,甚至漸漸蓋過了場外紀律問題不斷的加蓬前鋒,這亦成為阿迪達狠下心腸褫奪其隊長資格,甚至在冬季與之鬧翻將其送到加泰隆尼亞的助力。

Thomas作為菱形的底部可以支撐起整體的推進,而Lacazette作為菱形的頂端則有著明確串連的任務,由Xhaka與Odegaard在兩側接應,透過二人與邊線活動的Saka及Martinelli連結,這樣球場的寬度便能夠充足利用,達到邊中結合的目標,這樣便能夠賦予一幫年輕球員用球的空間,盡展他們的特點與特長。

圖:李斯特城原本在中場形成三對三,但Lacazette、Xhaka、Thomas的快速短傳,拉散對手的站位,讓Odegaard有空間策動突擊,他既可以切入中路,亦可以與邊線的Saka連繫。

圖:Xhaka後場接球策動反擊,Lacazette已經回到禁區前接應,並找到Odegaard,挪威人既「利用」Saka在外圍的跑動,自己亦可以順勢向前。

圖:Xhaka快速插上half-space,目標是吸引Pereira,令Martinelli在外側從容接到Odegaard的傳球,完全利用了球場的兩側,可惜巴西小將沒有選擇用左腳射門。

【熊孩子的變奏用法】

Xhaka自加盟阿仙奴以來,防守魯莽、失誤頻頻的問題令到不少球迷對其產生巨大的質疑,阿迪達上任後,這位瑞士中場防守魯莽的問題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雖然在進攻上,阿迪達會將Xhaka的長傳以及在左路的接應能力加入到戰術考量當中,但始終未能發揮如意,夏天甚至一度與羅馬傳出緋聞,只是意大利球隊的財政問題而沒有將之拿下。勉強留隊的Xhaka沒有因此失去了信心,反而在菱形中場的建立之下,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

上文提及安察洛堤的四個十號需要有工兵中場支撐對抗,但馬體會出身的Thomas以及「熊一般體格」的Xhaka在先天條件上可以彌補到技術型球員通常出現的問題,因此阿仙奴中場在技術含量足夠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對抗能力。阿迪達在防守時便讓二人充當4-4-2站位的雙中場角色,負責與Gabriel一同過濾BenWhite身前的敵人。

而進攻上Xhaka的定位就變得越發清晰,過去很長時間,Xhaka的角色更近於中後場的組織者,利用長傳去連繫球場的各個區域,在過去一屆的歐洲杯,Xhaka在國家隊的任務亦與之相似,表現比球會更為出色。但有了Thomas作為後場的核心、Odegaard以副手的形式出現,阿仙奴對Xhaka在中後場的組織能力需求並不高,反而需要利用他的掩護能力去為外線的Martinelli創造用球的空間。

相比右路的Saka,Martinelli持球切入的節奏並不出眾,這位巴西球員的打法更貼近傳統的外線翼鋒,善於縱向突破,切入對手閘位的身後空間。雖然同樣逆足,但Martinelli不具備Saka可以切入到Half-space創造威脅的特點,因此Xhaka便需要在左路的Half-space化身成為支點,一方面吸引對手閘位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作為Martinelli與中路的接駁點。

在這裡題外話一下,上賽季曼聯在一定的比賽當中,以Pogba作為half-space支點的角色帶動前場的進攻,彼時的Shaw作為外線進攻者的表現同樣有了長足的進步,Xhaka目前的用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外線活動的是衝擊能力更強的Martinelli,威脅也自然有所不同。

圖:Xhaka佔據half-space作為支點,以Martinelli為幌子,轉身找到禁區前沿的Odegaard,後者再直傳Martinelli形成半單刀機會,可惜越位在先。

圖:Xhaka快速插上,但目的是要吸引對手右閘Pereira的注意,為Martinelli製造接球空間。

圖:Martinelli順利接應長傳後,Xhaka再次化身half-space支點,這次等到Tierney的插上,創造了Thomas入球的角球。

【真正核心Odegaard】

沒有人能夠否定Odegaard在目前阿仙奴隊中的重要地位,挪威中場不論是場上的表現以及客觀的數據都展現出核心的風範,對陣李斯特城一戰,半場數據Odegaard一人的關鍵傳球就超過對手的總和,阿迪達亦不禁多番高度讚揚這位前皇家馬德里的中場。

Thomas是後場的核心,但遭到針對時需要Odegaard的協助;Lacazette是前場的重心,但連接右側、發動最後一傳的任務需要Odegaard去完成;Xhaka是左路的支點,但真正帶動前場威脅的人,只有Odegaard。幾乎每一個戰術環節都有挪威中場的身影,甚至阿迪達安排兩翼球員不斷的衝擊,目的都是要借助前場製造縱深的能力,去為中場提供用球空間。

圖:Martinelli與Saka會緊貼對手兩閘,在外圍隨時衝刺。

以下的攻勢可以突顯出阿仙奴整個「四個組織者」踢法的特點。

Thomas在整個過程中沒有參與觸球,但卻起到吸引對手壓逼的作用,Xhaka在這次進攻當中作為推進副手,起到了重要的連接作用,但無論是二人加上Lacazette,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對手的壓逼注意,繼而為Odegaard創造推進、策劃、創造威脅的空間,所以Odegaard是這個菱形中場的精華所在。

圖:Xhaka回後接應門將Ramsdale,回傳Gabriel後,立即移動跑去接應。

圖:李斯特城的Mendy原本想上前壓逼Xhaka,但Lacazette已經回到中場接應,使Mendy進退失據。

圖:Saka與Martinelli(畫面外)兩位翼鋒縱向壓制對手防線,Lacazette、Thomas、Xhaka聯手引走中場,Odegaard可以在兩線之間自由活動。

【結語:青春無敵】

近來Modric、CRonaldo的案例中可以說明老將雖然能力出色、閱歷豐富,但歲月的拖累之下,根本無辦法在高水平賽事中的九十分鐘持續輸出,所以他們需要在關鍵的時候做好關鍵的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某個比賽的關鍵點爆發。

與之相反的是阿仙奴的青春風暴,球員們幾乎都能參與到每一次的攻防當中,活力與持久力都是年齡漸增的球員無辦法相比。但這也成為了年輕球員的一個毛病,因為機會越多、機會越頻繁,浪費機會的次數就會更多,失誤率就很容易失控,但阿仙奴有賽程上的優勢,球員尚且可以用體能和覆蓋彌補自己的失誤,但在李斯特城這場的疲態之下,亦連續性被對手掌控80%以上的控球率,難以控制好反擊的效率,這一點阿迪達是需要正視的,畢竟英超賽場有時是很殘酷的。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