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貴為意甲最強火力的球隊,甚至在聯賽榜上佔據前列,國際米蘭卻在近四場比賽中陷入了漫長的入球荒,超過六十次射門卻難以攻進一球,成績固然有所退步,球員肩上的壓力更加越來越重,Lautaro在沙素路賽後不禁向球迷致歉,Dzeko在新一年的入球數字有限,Correa的傷患以及Sanchez的起伏,國際米蘭縱然有著不錯的控場能力,卻始終難以轉化成為優勢。

施蒙尼恩沙基在沙素路一役的下半場將陣式調整至3412,希望增加進攻人數來完成反勝,雖然達到了創造攻勢的目標,但鋒線球員始終無辦法抓住入球的機會。在熱拿亞以至意大利杯的米蘭打吡,施蒙尼恩沙基開始將Calhanoglu的戰術地位提升,他既是球隊的「十號位」,埋伏在雙前鋒的身後,亦是自由人,會適時回到中場線協助Brozovic出球。不過在這樣的部署之下,施蒙尼恩沙基沒有調整Dzeko的角色和地位,變相兩位球員之間的活動覆蓋、職能等都存在一定的重疊,球隊在這兩場比賽不僅無法入球,更加連創造機會的能力亦都欠奉。

面對下游的沙拿歷坦拿,施蒙尼恩沙基利用這場比賽完成了一次大規模的戰術試驗,當中兩位中場Barella以及Calhanoglu更加承擔起進攻的重責,發揮了自己的特點,繼而為一場大勝奠下基礎。 雖然有著對手防線疲弱、強度不足等客觀因素,但這場比賽更重要的,是看得出施蒙尼恩沙基「為Dzeko卸重」的意識,這樣即使未來的比賽面對強強戰無辦法踢出同樣的水平,但至少可以在中下游的比賽當中得到固定的分數,這對於球隊保住前四,甚至爭逐冠軍有著重要的意義。

【Calhanoglu:主核的犧牲】

在這段進攻低潮期當中,Calhanoglu一直扮演著中後場副組織者的角色,在Brozovic身邊提供距離的協助,並且利用出色的視野和長傳能力來調動兩側翼衛的進攻,Perisic與Dumfries很多時能夠卸下中場區域的組織任務,而專注於衝擊對手防線,Calhanoglu在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對陣熱拿亞一戰,施蒙尼恩沙基將土耳其人的位置調整到雙前鋒的身後,一方面希望能夠提升前場的用球能力,另一方面更大化地活用得遠距離射門的能力來引出對手的防線,為前鋒創造空間。不過欠缺Lautaro或Correa的話,Dzeko與Sanchez沒有足夠的身體對抗能力去為Calhanoglu創造用球空間,Dzeko過度的移動也與進攻中場的Calhanoglu有所重疊,這使得三位理論上的技術型前場不僅難以完成小組滲入和創造機會的工作,甚至還造成了互相制肘的局面。

圖:對熱拿亞一役的傳球圖,可以看到Calhanoglu角色的調整。

在沙拿歷坦拿一戰,施蒙尼恩沙基決心進一步提升Calhanoglu的戰術地位,Dzeko、Barella以至Darmian與Lautaro幾位中前場球員都會以Calhanoglu的移動為優先,在土耳其人牽扯出空間以後再進行第二重的跑位,這樣不僅解決了活動範圍重疊的問題,也活用了Calhanoglu的小範圍組織力,降低了前場進攻對Dzeko的倚賴。

圖:甫開場Calhanoglu便向邊線拉扯,帶走對方的中場,為Darmian創造插上機會,球隊完成第一次有威脅的攻門。

圖:Calhanoglu仍然會輔助Brozovic推進,但位置不局限於左路,這樣有效引出對手的中場,為Barella創造了插上的空間。

圖:Calhanoglu的位置相對自由,這樣也同樣為Barella創造了活動的空間。

在第一個入球的過程中,Barella的精彩擺脫繼而腳背傳球,Lautaro精警的跑位與射門都值得一讚,但Calhanoglu由左路插上,在對手右中堅力逼之下將球轉移,繼而斜向攻擊對手的左中堅,整個過程的無球跑動非常關鍵,直接將沙拿歷坦拿的防線撕破,充份演繹了一個犧牲的核心角色。

圖:Calhanoglu插上左路接球,引出對手的右中堅,Lautaro第一時間插上,不過Barella沒有第一時間意識到該空間。

圖:Calhanoglu帶走對方的左中堅,使沙拿歷域拿防線出現空間,Barella擺脫後直傳打破僵局。

中場沉入防線協助組織是干地時代三中堅體系的一大特色,這樣的運轉體系在施蒙尼恩沙基手下得到沿用,Calhanoglu擁有出色的視野和長傳的腳法,即使在後場仍然擁有不錯的進攻能力,Dumfries與Perisic近來的表現非常出色,也是得益於後場擁有調動兩翼的能力。

圖:Calhanoglu在後場協助組織。

圖:Calhanoglu長傳連接翼衛Dumfries,中場Barella乘機插上,可惜球未落地Barella已在越位位置,令Dumfries不敢貿然前傳。

【Barella:活力四射的機會創造者】

上半季的Barella是聯賽的助攻王之一,優秀的小技術和球感使得他在傳中以及小範圍的傳送當中有了高度的準確度,但踏入2022年,球隊前場大部分時間無辦法為他創造用球的空間,Dumfries上位之後更加令Barella的角色有所調整,這位意大利國腳在前場的表演機會寥寥,不僅無法繼續創造入球機會,更加暴露了他在中場區域用球魯莽的問題。

本場比賽有了Calhanoglu的「掩護」,Barella的活力得到充分的展現,他可以不斷地插上到對手中場線的身後接球,直接面對對手的防線為前鋒提供炮火這樣的角色使他參與了本場所有的入球,包括兩次直接助攻,四次的關鍵傳球。

圖:Barella第二個助攻,利用對手中場身後的空間接球,國際米蘭前場同時插上。

Barella在之前的比賽當中,由於前場的固定人手為Lautaro與雙翼衛,Barella無辦法發揮快速插上的本能來利用對手防線身後的空間,甚至由於Dzeko頻繁的回接而大幅被削減了活動範圍,更多成為右路的連接者和防守者, 甚至比Skriniar更少參與前場的進攻。

本場比賽由於Dzeko再非前場唯一的核心,而施蒙尼恩沙基近來也有意增加前場插上的人數,使得人員的分佈由原本的3-4-3變成3-3-4,這樣Barella就有了更多的權限完成前插。

圖:Barella在Dumfries接球後快速插上。

圖:Lautaro回到中場接應,Barella快速插上,這樣的畫面在之前的比賽消失多時。

第三個入球,Barella同樣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之前的一段時間被禁制的進攻能力得到完全的解放,這樣的調整不僅能把Barella的潛能發揮,更加由於活動的提升使得對手的中堅忌憚身後的空間而減少對Dzeko的圍剿,波斯尼亞人踢出了近來少見的佳態。

圖:Brozovic與Barella將對手中場引開,Dzeko得到空間回接。

圖:Brozovic接應Dzeko的回傳,Barella快速插上。

圖:Barella在前場停球,Dzeko緩慢地插上都沒有受到干擾,因為對方的中堅需要盡快回到防線,但已經難以阻擋Lautaro的射門。

【結語】

雖然面對利物浦的次回合比賽,Barella無辦法披甲上陣,首回合的落後也使得國際米蘭要奇蹟晉級的難度增加,不過施蒙尼恩沙基經過兩場的調整過後,開始意識到球隊最強的一環是中場的組合,繼而將戰術的側重點由老將Dzeko身上慢慢分散,增加接應點、增加用球的人數、增加跑動的靈活度,這樣即使無辦法在同級對手身上佔據上風,至少能夠在餘下的賽程中,面對中下游有著更為高的穩定性。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