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曼徹斯特打吡近年來都不乏話題性,即使曼城在本土杯賽建立統治的地位,而曼聯卻在後爵爺時代步履蹣跚,但摩連奴時代有過反勝的壯舉,阻止曼城提前封王,蘇斯克查更加多次面對曼城時毫不畏懼,因此每逢曼市打吡前夕,都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勝算更高的是哪一隊。

蘭歷克上任後,同期英超搶分數目只比曼城和利物浦低,在這段時間內曼聯甚至悄悄然走上了前四的位置,盡管場面上欠缺說服力,攻防兩端的表現都未如人意,部分核心的表現起伏不定更加使得球迷慢慢失去耐性。這場比賽面對曼城,蘭歷克怎樣可以在防守端上做得細緻,怎樣成功在圍攻之中脫身而出,甚至完成致命的一擊,都至關重要。

【封鎖Half-Space:愛華頓的遵從「潮流」】

哥迪奧拿在英超橫行多年,幾乎沒有領隊不知道要阻止曼城的進攻,第一步就是要將Half-Space的空間封堵。干地帶領的熱刺利用五後防的站位,成功在BenDavies、Romero兩名邊中堅的奮勇之下將曼城的攻勢阻擋在外圍,盡管曼城仍然多次憑藉出色的腳法,以及熱刺應對傳中時的糟糕判斷來製造威脅,但欠缺中鋒的曼城始終無法在狹窄的區域當中完成致命的一擊。

林柏特帶領的愛華頓同樣在阻止曼城方面差點成功,若非球證的錯判,愛華頓大有可能搶得關鍵的一分,為英超冠軍爭奪戰添上柴火,這場比賽林柏特的安排非常有意思,他利用VanDeBeek作為體系外的一員,負責盯防DeBruyne或是其他有意利用Half-Space的曼城球員,而後防線與中場線其他的球員就繼續構築一個類近 4+4的站位。

再加上這場曼城交由Stones串演右閘,大大削弱了助攻的威脅,使得曼城右路路攻勢難以造成威脅,而愛華頓的球員可以更專注於應對曼城左路的進攻,防守的壓力自然比頻繁兩邊奔走小得多。

圖:VanDeBeek 貼身跟防DeBruyne。

圖:VanDeBeek會放棄防守位置,靠在防線附近形成一個介乎五後防與五中場的站位,目的是要堵塞曼城利用Half-space。

【曼城的進攻:多重的配合】

不過,曼城球員在多年的浸淫之下,已經開發出多重的進攻模式,去應對不同的對手和狀況。 雖然無辦法在右路開展順暢的進攻,但曼城的左路仍然有足夠的威力去創造進攻空間。 由翼鋒(Sterling)、閘位(Cancelo)以及中場(Gundogan)組成的三人小組會頻繁地交錯換位,調動對手區域的防守,一位球員持球,另外兩位球員透過不同的站位和跑動路線,可以組合成不同的進攻套路。

哥迪奧拿堅持讓Cancelo出任左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已經熟悉了左路的運轉模式,貿貿然將其調到右路,很有可能會因為適應問題而影響了進攻的效果,得不償失。這位葡萄牙球員本賽季的表現出色,使得對手的翼鋒在防守時都會更加專注,但這樣很容易會令到翼鋒無辦法支援閘位完成防守,這樣曼城的翼鋒和中場就能夠有機會去完成二對一壓制對手的閘位,甚至調動對手中堅。

圖:閘位(Cancelo)將對手的翼鋒(Iwobi)引離位置,翼鋒(Sterling)利用速度壓制對手的閘位(Coleman)。這時中場(Gundogan)會移到Half-space位置,使對手的中堅(Holgate)無辦法包抄。

圖:閘位(Stones)推進,中場(BernardoSilva)與翼鋒(Foden)攻擊對手的邊路形成三對二的優勢。

圖:翼鋒(Sterling)在邊線持球,將對手的閘位(Coleman)拉開。中場乘機插上,此時對手的中堅(Holgate)若離開位置跟防,身後的BernardoSilva就會得到空間,若不跟防,Gundogan也有能力創造威脅。

曼聯中場的球員當中,只有Fred兼備防守意識和覆蓋能力,Maguire與Varane都無法快速地移防補位,McTominay無論在速度上抑或是位置感上都存在不足,蘭歷克怎樣加強翼鋒的防守參與度,是本場阻擋曼城邊線組織的關鍵。在上任初期,蘭歷克將Sancho在防守時回收到後防線,時而落位外線變成閘位,時而收到中堅與閘位之間的區域去阻截對手的滲透,這方面的作用或許在這場大戰當中可以重啟,但另一側的人選,Rashford防守意識薄弱,Elanga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個人能力的開創】

即使對手在防守上的緊密度十足,在應對曼城的進攻時能夠注意到閘位的保護,曼城的球員仍然有能力利用個人能力去創造進攻空間,這也是哥迪奧拿多年來一直囤積技術型球員的原因,Sterling、Grealish、Mahrez、Foden等邊線攻擊手都具備極為出色的單挑能力,一旦完成突破,對手的防線就會隨之動搖。

圖:即使對手在邊線區域有足夠的人數,但Cancelo、Sterling等人仍然有能力利用僅餘的空間引球突進。

曼聯球員的單防能力表現飄忽,很視乎他們的個人狀態以及當場比賽的心理情況,McTominay、Dalot、Shaw等人時而在對抗防守上佔據上風,時而卻遲疑不決而被對手輕易擺脫,蘭歷克在賽前需要進一步在心理上刺激球員的決心,當然這方面還需要視乎球證的尺度是否容許激烈的身體對抗。

【重點壓制:雙重打擊弱點】

愛華頓上半場成功阻止曼城的右路進攻,哥迪奧拿沒有調整比賽的策略去試圖重啟右路的進攻,反而進一步強化左路的方式去完成壓制。曼城球員會輪流貼身壓制愛華頓的右閘Coleman,逼使這位老將不得一次又一次地進行身體對抗,並且無辦法兼顧外圍的防守,這樣曼城的閘位、翼鋒等人就能夠得到進攻的空間。

圖:偽九號(DeBruyne)靠邊壓制對手的閘位,為翼鋒(Sterling)製造接球空間,當對手閘位前壓,偽九號便有一絲的空間可以活動。

圖:Sterling搶點時壓制對手閘位,只要對手的翼鋒Iwobi沒有及時回防,曼城翼鋒Foden便處於空檔。

身材並不高大的Dalot和Telles、位置感並不佳的Shaw和Wan-Biassaka都有明顯的缺點可以遭到對手的利用,如上圖所示,Iwobi沒有及時回防保護外側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曼城的兩側會不停地進攻來尋找這樣的進攻空間,而且他們前場球員都具備腳法可以完成20-30碼的轉移,所以曼聯防守時的投入人數非常關鍵。

【外圍的保護:攻守兼備的部署】

哥迪奧拿的戰術當中,傳控是表面的基礎,實際上最重要的是奪回球權的時間,在邊線進攻的基礎當中,禁區外圍的保護尤為關鍵。不僅可以盡快搶回球權,也能夠避免對手的反攻,甚至可以在關鍵區域完成遠射。二次進攻在很多教練的戰術簿當中是最為重要的一環。前拿玻里、車路士的主教練沙利,就非常強調第二落點的爭搶,甚至在歐霸杯奪冠之路上,將Kante的位置進一步前提,為的就是要在前場搶奪球權完成圍攻。

圖:Stones、Rodri、Cancelo都會很注意保護第二落點。

曼聯近兩個賽季對於禁區外圍的保護意識非常薄弱,應對對手倒三角傳中時的無力招架,頻繁在第一落點成功爭搶以後再次丟失球權,都使得球隊的被射門數字大幅上升,對狼隊的敗仗正是源於類似的問題,這場比賽曼聯球員,特別是Bruno這位缺乏防守意識的球員,能否在禁區前沿的保護上做得更加出色,都非常重要。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