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諷刺的是,美國政府和納粹德國一樣,其實也對科學家的政治忠誠度持高度懷疑態度。

《奧本海默》這電影不斷在探究科學家在理想與現實、良知與科研、政治與個人之間的關係,最畫龍點睛的是奧本海默有一句話,對曼克頓計劃的負責軍官說:「你不是相信我已經和昔日的美國共產黨朋友斷絕關係,只是以為可以用這些黑歷史來要脅我,覺得我更好控制而已。」 結合他戰後受到麥卡錫時代調查的待遇,與及其他科學家都有「鳥盡弓藏」的覺悟,可見美國精英階層和德國精英階層的思維模式,並非完全對立。

由於美國是移民國家,很多頂尖人才都是新移民,美國情報部門不可能對「僱傭兵們」的背景沒有這樣那樣的懷疑。左傾的疑似親蘇,右傾的疑似親德,反德反蘇的也不見得安全,例如美國對那麼多頂尖科學家都是短期內才投靠自己的猶太人,而猶太人也有自己的猶太復國主義在崛起、在美國國內大舉籌款,儼然國中之國,同樣不無忌憚。

差別只是在於管理手法。

美國和納粹德國不同之處,正是體制。美國領導人知道頂尖科學家都崇尚自由,不能像工廠工人那樣勞役他們、指導他們甚麼應該或不應該做,而只有無憂無慮的自由土壤,才可以最大釋放每一個自由人的創造力,這正是美國立國之道。同時美國領袖也知道頂尖科學家屬於自己領域的天才,行外人根本不可能懂他們在具體做甚麼,要是他們「軟抵抗」,旁人根本不能判斷,所以領袖不應該政治凌駕專業,也必須對科學家有表面上的禮遇。

所以美國模式主張調動科學家自願奉獻的積極性,方法是灌輸愛國觀念,宣傳美國是為人類民主自由而戰,同時也儘量配合他們的物質和非物質需求,包括酒色財氣(所以縱容奧本海默的紀律),也包括勳章。奧本海默確是真心相信民主、自由這些理念,並真心認為美國可以代表這些理念的,所以最終發現杜魯門總統絕對不是理念先行的人,才會有心理掙扎。電影中,有一幕愛因斯坦以自己被「祖國」逼走的個人經歷,溫馨提示奧本海默要是不開心就離開祖國美國,而被拒絕,充份反映奧本海默對美國價值觀的堅持,甚至比愛因斯坦更堅定。

但與此同時,美國也會動員FBI 監控所有有價值人士,包括這批頂尖科學家,個個「開file」,對他們的政治傾向、私人網絡、黑材料都瞭如指掌。這方面的手法,並不比極權國家好多少。當然,美國情報部門本質上是defensive的,只是為了確保科學家們不會越過「國安紅線」,但也會在必要時變得 pre-emptive,任由激進份子警告 / 滋擾他們。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納粹德國的原子彈計劃基本上由科學家主導,要科學家向政府爭取經費;蘇聯的原子彈計劃由官僚主導,最初是相對溫和的馬林科夫,後來換成手段毒辣的特務頭子貝利亞負責,因此派出特務反而成了「科研」的主要工作內容。唯獨對科學家最放任的美國,在曼克頓計劃,卻是由軍方直接指揮、直接控制,一切其實都是按軍法管治,直到戰後,政府才成立「原子能委員會」取代軍方角色。這方面的紀律、和爭取預算的直線聯繫,反而比納粹德國和蘇聯更堅定和高效。

這三種模式之中,美國、納粹德國都有賦予他們體制各自可接受的科學家的一定創意發揮空間;納粹德國、蘇聯都有用舉國體制操作科研;美國、蘇聯都有受惠於被逼離開德國和歐洲大陸的離散科學家群;而其實所有國家,都有嚴密的防諜工程。最終,卻是美國勝出了。

這對今人有何啟示?某新興大國的模式,又是甚麼?

(待續)

▶️ 李偉才博士:21世紀的普羅米修斯能源聖火:甚麼是「核聚變」技術?(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yzndNvfrgY

Files

Comments

George

Taking a singular glimpse of the dreadful fate of Shoucheng Zhang and Charles Liber can help us understand, at least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STEM model—the “Thousand Talent Program”—with which the CCP is obsessed.

Good Year

2戰戰時既野, 今天好似唔係好通, 大規模監控我相信美國都有, NASA 國防部對D 成左氣既高科技大殺器有掌握 ( AI, 各通訊科技 包括低軌衛星, 微波等等 ) 但未成器既研究, 咁又點監控呢? 例如量子領域, 真係唔知搞到D咩出黎ga w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