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年份:1992年
來源:寶麗金唱片公司

這一張《逍遙歌集:60年代之回憶》CD,記載了我出世之前十至二十年的香港樂壇盛況,也是一個我沒有機會親身體驗的盛況。因為那時的香港樂壇,完完全全是英文歌主導的。

這些英文歌不只是西方原唱者的歌,香港本土的歌手、組合,包括洋人、混血兒和純正本地香港人,都會翻唱西方流行曲,出英文唱片。每次看到這些資料檔案,都會有點詫異當時香港人英文水平之高:畢竟聽得懂英文歌起碼也要初中的英文程度了,而昔日香港的普及教育非常有限,怎麼可能是英文歌大行其道?

然而,這卻是鐵一般的事實。

相信原因之一,自然是電台最初由官媒壟斷,本土廣東話廣播都是後期才出現,但此外,同時也有文化軟實力的角色。香港的本土文化無論是粵曲、南音還是廟街音樂,到了戰後,都已經和新一代脫節,再難普及化;反而西方文化席捲全球,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靠流行文化局部「去中國化」,大概也是有意無意間的冷戰產品。至於《工廠妹萬歲》之類,則多少帶有階級性,大學生聽英文歌,卻是天經地義。

所以這隻CD收錄的經典金曲,其實都不是香港歌手原創,但卻因為他們而走紅香港。例如 Joe Junior 在六十年代非常受歡迎的首本名曲《Here's a Heart》 ,其實來自 Segal Lionel Ozah 在1940年代的作品。又如陳美齡成名的《Circle Game》,來自 Joni Mitchell;許冠傑以「蓮花樂隊」(The Lotus)出道,名曲《Blue Balloon》 來自電影《Jeremy》;其他與譚詠麟等人的溫拿、羅文出道時的「Roman & the Four Steps」等等,全部都是唱英文歌為主。

到了七十年代尾,廣東歌才大行其道,多少都是伴隨著TVB而生,加上中英前途談判、本地化,一時間,唱英文歌的人卻忽然變成鳳毛麟角,只能夠在個別酒廊生存。這一下的大開大合,頗有點過猶不及,速度同樣是驚人的。其實真正的國際都會,從來都是兼容並蓄,近年由方大同到 Tyson Yoshi 那些英中並重的風格,可能才是香港人 identity 的最佳寫照。

▶️ 亞洲音樂教父鮑比達: 菲律賓上海音樂世家後人,如何孕育東西文化交融的廣東歌經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JAHYlStgz0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