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續談《We Are the World》的紀錄片,更多細節曝光之後,更令人肯定這個場景是可一不可再。

令人難忘的包括為了和民權運動世代產生歷史扣連,這首歌特別安排(容許)了兩位特別歌手清場個人錄音,放到全首歌最後solo的部份。一位是後來獲得諾貝爾獎(不過是文學獎、而不是和平獎)的民權運動傳奇人物 Bob Dylan,另一位是黑人民權運動期間最走紅的黑人失明樂手 Ray Charles。有了他們的出現,《We Are the World》 的歷史感立刻倍增,不過當時留意到這些安排的人也許不太多。有趣的是,Bob Dylan 一向卓立獨行,對這類大型社交合唱明顯出現社恐,成了紀錄片最有喜感的一幕。

紀錄片最畫龍點睛的旁述,就是說這幾十位巨星忽然間要離開助手,沒有儀器輔助,要現場錄音,那就像回到幼稚園的ice-breaking場合,又似是殘酷一叮的真人show,因為誰唱得差、誰走音,一切都完全無所遁形,而且又一定要限時即晚完成,不可以反覆練習。如何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挑戰,每一個巨星的行為都不一樣,正好反映人性的每一面:有的要訴諸酒精減壓,有的不斷臨場建議改歌詞改編曲,有的刻意炫耀音域,有的甘於飾演下把陪笑,有的捨不得這個忽然變得充滿人情味的聚會要完結,盡現人生百態。

至於這個名單包括誰、不包括誰,也難免有各式計算。紀錄片最亮眼的缺席者是 Prince,他在八十年代初幾乎與 Michael Jackson 平起平坐,也是當時得令的美國黑人巨星,本來也在獲邀合唱之列;他也沒有拒絕,只是堅持要自己在錄音室獨自彈結他。為了讓 Prince 願意合唱,主辦方故意邀請本來未到那個級數的 Sheila E. 參與,因為她當時是 Prince 的合作夥伴和情侶,但最終 Prince 還是因為社恐沒有來,其實更似是不願意為 Michael Jackson 抬橋。Sheila E. 發現自己的真正價值後,自然非常不是味兒。入面也提及寧願選擇 Cyndi Lauper 而放棄 Madonna,與及 Michael Jackson 用盡家當、包括找來五位兄弟姊妹幫忙和音等等,處處都有暗中的角力。

這類大堆頭合唱,到了華人世界,也出現過《明天會更好》、《地球大合唱》,乃至六四期間的《為自由》、華東水災的《滔滔千里心》,但之後就無以為繼。因為之後的一切已經公式化,動員色彩明顯,背後的agenda 太著跡,再也沒有音樂人由下而上隨意和驚喜,無論是藝術成份、和社會重要性,都不可同日而語。就像是2010年,《We Are the World》也出現過為海地地震籌款的2.0版本,但口碑就差得很遠。

我們懷念那個前互聯網時代,多多少少是因為那是「人」依然可以彰顯重要性、可以改變結構的時代。聽這首歌的每人演繹,可以感受到每一個獨立的靈魂。換了今日,如果你聽一首「新香港」撐警大合唱,又可以感受到半個自由的靈魂嗎?

▶️ 英國殿堂級抗爭樂隊Pink Floyd前主音Roger Waters支持俄羅斯、譴責烏克蘭,為甚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wxnlQfwas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