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對我這一代人而言,就算不是樂迷、影迷,Netflix 的最新紀錄片 《The Greatest Night in Pop》 也是必看。如果你剛巧還是樂迷,一定會有時光倒流的朝聖衝動,因為那是關於美國歷史上最多當打樂壇巨星同場錄音的經典歌曲《We are the World》,還有那個久違的年代。

這首歌之經典程度,相信大家都沒有可能沒有聽過。雖然它在1985年面世時我只有幾歲,但也記得這首歌在香港同樣街知巷聞。基本上,當年幾乎可以說得出的 household names 都有參與,但入面的 chemistry,就只有這類現場錄影才能感受到。

為了導讀,以下重點值得我們再三回味和思考:

首先,這首歌的官方目的是為埃塞俄比亞饑荒籌款,但其實整個策劃的音樂團隊,大概沒有多少人知道「為甚麼非洲會有饑荒」這個核心問題,大概也不知道當時的埃塞俄比亞是一個共產政權,推翻了本來的親美皇帝塞拉西一世。美國政府當年大力宣傳埃塞俄比亞饑荒,固然有人道主義的善意,但同時也有冷戰鬥爭的較勁,後者的傳訊效果,更是空前成功的。

當時一眾美國樂壇巨星沒有太深究政治層面,單純出於「做一些好事」的心態共同參與,對此我們不但不應該cynical,反而應該絕對肯定,起碼反映了人性有善的本質。換了是這個世代,一定會產生極多陰謀論,也會有極多網絡批評這些人「離地」,結果只會令類似創舉不能成事。

於是就出現了一連串值得思考的問題:對非洲貧窮問題最熟悉的人,可能不敢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出來,因為圈內有種種禁忌和潛規則。唯有簡單的「好人好事」口號,無論對這些演藝人、還是一般人,才可能令這類議題入屋。只是我們身處的世界資訊越來越多垃圾,人與人之間的互信越來越低,社會越來越犬儒,這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彌足深思。

這首歌的幕後班子有偶然、也有必然,首先源自黑人樂壇元老 Harry Belafonte,他也是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好友,這就鎖定了legacy。他最初拉攏的音樂人,都是美國黑人當中最傑出的人物,例如Michael Jackson、Lionel Ricci、Stevie Wonder、Diana Ross等等。但與此同時,當時美國是共和黨列根治下最輝煌的年代,正要戰勝蘇聯這個「邪惡帝國」,這些左傾政治思想被列根政府成功完全吸納到自己的理念之內,《We are the World》也成為美國彰顯軟實力的國歌。有了一批大牌牽頭,另一批白人歌手也紛紛加入,例如 Paul Simon、Bruce Springsteen、Cyndi Lauper等等,這些本來相對政治色彩淡薄的名字,忽然都急於表白自己關心社會,不再視政治為禁忌,於是整個名單就接近全方位的大團結、大和解。

說到這裏,是否有些似曾相識?

(待續)

▶️ 獨立音樂人黃衍仁:團結、離散、沉澱、紅線...... 高壓時期,還可以怎樣創作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4nqLZbPanU

(Picture: Netflix) 

Files

Comments

HK Glory

如何在專權社會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互信真是一個問題。現在大多數人都選擇不說不討論。

堅離地書院 College

當政權可以隨意奪走任何人的任何東西,每一個人自然都會擔心opportunity cost。所以通常 opportunity cost 越低,底氣越充足。

Li Kaifong

我也想到《明天會更好》,覺得是中文版的We ar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