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柳俊江的喪禮將於月底低調進行。現在過了大家都難以接受那幾天,可以談一談就早前網上爭議的一些觀察。

柳俊江離開之後,他的朋友于非在社交媒體對其現任女友提出指控,最終在柳俊江家人希望低調、並表示已接納女方的前提下,不再談案件。有網友認為他為朋友伸張正義很難得,也有網友認為是為了刷網絡流量抽水而不滿。

一如以往,不談是非,只談結構、邏輯,也談個人感懷。

其實,于非在社交媒體出post之前一晚,曾經和幾位認識柳俊江的在台朋友詳談,包括我。當時他已經很不開心,但也提醒不要將資訊對外分享。所以翌日看見他的 post,而我作為一個不喜歡將私人事情公眾化的人,比其他人覺得更詫異。

為甚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邏輯上,只有兩個可能。而這兩個可能之間,差天共地。

可能性一就是為了吸眼球,刷流量。

而作為認識于非與柳俊江的人,我知道這個可能性是零。

于非雖然有經營社交媒體,但目標群眾不是三姑六婆。他很努力定義自己的受眾為思考型受眾,很窄,但很sticky。如果是通過刷流量得來的網民,不但不是他的 target,反而是負累。對他的既有受眾而言,也是一個 brand dilution。

他是一個書生,有點社交潔癖的書生,而且是有經歷的書生。因為他出身網台圈子,對那個圈子的是是非非十分厭煩,才出走經營one man band 的自媒體。要是要走那條路,坊間有很多例子去效法,而不是像他那樣,幾個月才出一篇幾萬字的長文。

他的平台名叫「悶透社」。居然有自信可以比我更悶,用這來做個人品牌,其他可見一斑。因此,我想我了解他。

而且要是全心製造議題,應該有很嚴謹的佈局,計算和劇本。他沒有。

所以,我一看見他的分享,就覺得很大鑊,而且擔心。因為以我的邏輯理解,只有第二個可能性:他情緒失控。

就像柳俊江,要以陽光、正能量形象示人,這是他的公眾身份,也是職業。背後的抑鬱,就只有身邊人知道。或身邊人也不會太知道,只會模模糊糊的有個概念。

于非要以理性、邏輯分析形象示人,這同樣是他的公眾身份。但沒有人可以100%時間都絕對理性和冷靜的,總有時候會失控。那個時候,很多時又不會是旁人眼中的關鍵時刻,因為那些時刻的自我制約反而最多。

失控就是失控,往往突如其來。

為甚麼柳俊江的死,他所知道的事情,會令他不期然失控,這是很深層的心理學問題。我不會有答案,或許能猜對一些、猜錯一些,但那都不重要。相信他也不會有完全清晰的答案。很多事情是潛意識的。

所以看見他的 post,我的即時反應,反而是擔心他會做傻事。任何人鑽了牛角尖,往往就出不回來。他用了兩日時間復原,起碼回來了。

我想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年代,大家都有抑鬱,都有焦慮。我們能夠做的有限,但寫每一個字、下每一個 judgment 之前,都應該先思考所有可能性,而不是以社交媒體演算法方式,半秒鐘下定論。我想這是應有的態度。

而我們都要一起 decently,活下去。

沒有判斷,純粹分享。

▶️ 于非:網絡評論,不做標題黨、不譁眾取寵,能生存嗎?(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6yjnB2Rho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