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關於柯文哲在台灣崛起,而且深受年輕人歡迎,作為過來人的香港人,自不然會想起另一個故事,發生在2011-2012年。

當年的香港特首選舉,雖然也是小圈子選舉,但卻牽扯了全港民意,具有高度代表性和象徵意義。當時由代表傳統建制派既得利益者、由港英時代開始就是社會賢達的大熱門唐英年,與代表「建制派在野集團」、與中共關係更密切的梁振英對決。

梁振英明白港人非常不信任共產黨,但也普遍不滿香港的地產霸權;而唐英年得到「四大家族」支持,被視為「地產黨」代理人。於是,梁振英的策略,就是強調自己可以「打倒地產黨」,同時淡化自己的政治色彩,甚至拉攏了好些泛民中人和社運人士。

結果,那一刻港人的主流民意,將「主要矛盾」共產黨和「次要矛盾」地產黨的 priority 對調了,當時梁振英的民望確實比唐英年、乃至民主黨的何俊仁都要高,也很受青年、特別是知識份子歡迎。他在知識份子大報《明報》的連載文章,當時篇篇都講道理,可謂叫好叫座,和現在那位同名同姓的 Facebook 深藍KOL判若兩人。

現在一切很清楚,這就是香港巨變的第一步。

對台灣選民而言,本來主流民意很清晰,無論藍綠,超過85%的台灣人都主張維持現狀,支持統一的極其量只有15%,而且都在逐步老化凋零中。台灣抗拒與中共統一本應在蔣介石時代開始,就是「主要矛盾」,內部經濟問題是「次要矛盾」,但在政黨輪替之後,國民黨就被逐步看成代表統派,只要這個標籤不解,民進黨執政就幾乎可以永續。

柯文哲的出現,正是像2012年的梁振英那樣,屬於一個模糊了這兩種矛盾的潛在破局者。支持者會覺得他能夠解決、或起碼會比民進黨正視「次要矛盾」的經濟既得利益壟斷問題,同時又「不一定」處於不能與中共統一這個「主要矛盾」的對立面。雖然後者有很多問號、很多存疑之處,但畢竟沒有真憑實據,應該疑中留情。這樣的情節,香港人是否似曾相識?

本來要同時處理兩大矛盾,也不是沒有其他選項:邏輯上,綠營出現政治路線一致、而又比民進黨少既得利益包袱的另一個政黨,不就是完美選擇,繼而可以和民進黨健康地政黨輪替?由李登輝時代的台聯,到近年的時代力量、台灣基進,本應都是要達到這個效果。但它們始終做不到現在柯文哲做到的聲勢,因為選民普遍視之為「民進黨側翼」,也就是廣義既得利益集團的一部份。

柯文哲在太陽花學運起家之時,本來形象也是大同小異,但通過不斷改變、改變再改變(也就是變節、變節再變節),雖然讓他嚴重失信於兩黨主流支持者,卻同時被他走出了一條「模糊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白營」之路。

這不是說柯文哲會是「台灣梁振英」,也不能排除他真的可以既頂住主要矛盾、同時又能解決次要矛盾。問題是,萬一他不是後者,而是前者?那台灣會怎樣?

▶️ 陳方隅教授談大選與美台關係:台灣學者在美國孜孜不倦建立社群,教會香港人甚麼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MYvF30-j4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