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不少香港朋友到了海外最不適應的地方,就是和身邊人經常見面。

畢竟一般香港中產家庭 / 階層的常態,都是伴侶兩人都有全職工作,大家的工作時間又不一定吻合,每天如果可以一起晚飯,已經是luxury。很多時候,可能一個星期只有週日部份時間可以共渡,而家中的大小雜務,又有家傭代勞。

到了海外,須知就算是昔日身為首相的戴卓爾夫人也是自己煮飯洗碗,所有家居事務都無人代勞,兩夫婦 / 伴侶又可能不再全職工作,朝見口晚見面,本來不會爆發的瑣事,往往就無風起浪。

然而不少人以往習慣了奉旨發脾氣,通常以五官作出生物性反應、去取代腦袋左出思考性反應,並習以為常,並有情感勒索的壞習慣。可以怎麼辦?據聞海外港人有不少因此而生的家庭問題,可以怎樣解決?

我自然沒有solution。但我從來都想,只要所有人都願意理性分析,就會明白一切的脾氣,都是counter-productive的。或起碼應該是counter-productive的。

先看設定:人生而平等,不會有人沒有情緒,不會有人不需要宣洩。所以這個「需要發洩」的需求,每一個人都不會差很遠,而且也和各人的客際遇,不存在必然關係。很多人過得非常好,因為種種原因,也會選擇天天投訴,這是他/她的inner mechanism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有很困苦的人選擇笑臉迎人。總之,這個需求,接近 equal。

在這個前提下,如果你有兩個女兒,一個選擇發脾氣,一個選擇不發脾氣,這不會影響這兩個人都有事情需要宣洩的事實。但發脾氣的那一個,已經告知了天下她的需求和感覺,所以邏輯上,自然就是另一個沒有表露出來的更需要關心。而且發脾氣的一個,已經行使了她(自己賦予)的發脾氣特權,另一個卻沒有,根據公平機制,自然也值得更多照顧。

在我的世界,任何發脾氣的人,會令人覺得已經 case done,也沒有甚麼再探討的需要。反而是若無其事的人,往往是真正值得關懷的對象,如果我有一個時間和心力的quota去關懷,一定是這類朋友。

至於另一類人,最理想是維持淡淡之交。必須知道,國際關係有些準則是人性的延伸,「發脾氣界別」的守則通常是「遠交近攻」。

假如調轉了處理,悲劇自然接踵而來。

▶️ 沈夫人家庭訪問:這一年,適應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hesxtceyk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