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台灣前輩文化人范疇月初不幸病逝,日前出席了他的追思會。除了對他的一生了解更深,也令人進一步反思知識份子在這個年代還有的價值。

范疇前輩在過去十年活躍台灣各界媒體,上清談節目、著書立說、主持講座,可以算是台灣的「兩岸關係頭號KOL」之一。但他並不停留在這個層面(我想他也不會太重視「KOL」這個身段),而是很積極進入實際參與的領域。例如對富商曹興誠提倡的全民國防、黑熊學院非常支持,成為了第一批參加者,再參加曹興誠的其他活動。又和政府部門中人開會,不斷提出在現有法律限制下,怎樣讓一般人儘可能接觸槍械受訓,甚至連原住民的槍械權可以成為突破口也想到了。

這需要知識,需要創意,需要開放胸襟,需要人脈,需要資源,需要親和力,需要行動力,而且最重要的,需要 determination 的決志。

這種身體力行,對一位六十多歲的長者而言,固然難能可貴,更難得的是對同代人的感召作用。因為他的圈子可以接觸到社會中上層,並非以「廣大網民」為生,但又可以通過網絡擴散影響力,這樣的配套,才可以突破「網紅」的先天醬缸限制,更容易結合到現實世界。這個功能看似是很容易的串連,但不要看輕,這其實是社會資本的建構,涉及非常複雜的人設。擁有跨界別、跨立場、跨專業身份的人從來不多,而要同時令這些界別都有人重視,更是鳳毛麟角。

而且范疇的多產本身,對資訊戰已經是一大貢獻。當日坐在我旁邊的是台灣的資訊戰專家沈伯洋教授,去年我也訪問過他,他是台灣新生代學者最了解對岸大外宣操作的難得人才,剛被民進黨提名選舉不分區立委、排名第二(也就是篤定當選),來年很可能就會多了一位關心香港的立委出現。

他認為中國大陸的網軍雖然無所不用其極,人海戰術加上BOT已經顛覆了網絡正常生態,但畢竟也需要 content farm 去製造新聞,而有質素的內容來源其實不多,只能以量取勝,始終對洗腦有所局限。所以范疇一個人的文章,只要有質素,就可以一氣化三清,影響更多人製造討論,讓自己一方的支持者不斷製造新的延伸文字去抗衡對家,演算法下,甚至還可以「反攻大陸」(相信他的大陸讀者甚至可能比台灣讀者更多)。這個層面上,他的多產,在網絡時代,可以敵過千軍萬馬。

這論點我過往幾乎從來沒有直接想過,或許是有點刻意迴避。自從離開香港之後,甚至刻意不再在公共空間流傳任何文字,只集中在會員區分享,當然自己覺得疲倦是主因、希望沉澱一輪是導因。但在這個追思會,思考良久,似乎也值得再三衡量一下未來人生的取捨。

▶️ 范疇:台灣真的要被迫一戰?(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oF7I8wrYM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