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台灣總統大選選前兩個月,終於出現突破性發展。落任後走強烈親中路線的前總統馬英九忽然出山,令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民眾黨候選人柯文哲同意整合一張名單參選;此外,相信早前宣佈聯署九十萬達標的郭台銘也會順手推舟退選,令選舉變成兩大陣營的單對單決鬥。本來毫不熾熱的選舉氣氛,瞬間變得高漲。

自從韓國瑜上屆敗選之後,台灣主流評論普遍認為如無意外,國民黨再也不可能當選總統,因為選民結構已經出現根本改變,新生代無論怎樣也不會支持國民黨,頂多不投票。某程度上,「天然獨」要「維持現狀」,就是台灣的最大共識,除了最深藍、最深綠的兩極,基本上八成以上的台灣人,都是這樣想。而只要民進黨長期執政,基本上就是往這個方向走。

但一切假設,都因為柯文哲以「第三勢力」異軍突起而出現變數。

柯文哲的支持者比民進黨更年輕,特徵就是對政治感到犬儒,不喜歡國民黨的中國色彩、也覺得民進黨貪腐和只懂炒作政治,於是有任何貌似有公信力的第三方,都覺得可以一試。說白了,其實就是 protest vote,類似目前美國總統大選民調支持獨立候選人 RFK Jr 那22%。但柯文哲同時又具有主流身份,曾任台北市市長、自己組黨並開始收編了自己的地方派系、而且又有太陽花起家的群眾運動履歷(隨然已經燃燒得八八九九),於是,就成了 legitimate alternative candidate。

無論柯文哲是否投機主義者、背後有沒有把柄被中共操控、「藍白合」是否在中共無形之手操作下才完成、乃至整個局是否都是習近平所佈,這些網絡世界最愛的花生討論,對一般台灣選民而言,其實都不是最重要。就算這些全部可以被證實,也不代表那些本來討厭「一中政策」的選民,就會歸隊投民進黨。

但偏偏這政治現實,卻是綠營中人始終不願意直接面對的。

我認識的綠營朋友和藍營朋友,基本上都是「知識綠」、「知識藍」,但到了選戰,各自都很難超越自身立場研判,大概是當局者迷。「知識藍」對中共威脅、「銳實力」影響內政文化的公開策略視而不見,固然是一個例子;但「知識綠」對台灣民意為何產生「柯文哲現象」的研判,也是自欺欺人。

他們知道以綠營起家、而走向藍營的柯文哲,已經成為民進黨的最大風險、直接競爭對手,但一直就是批評他缺乏誠信、兩面三刀、用人不當、前言不對後語、只懂得以meme與不懂政治的人淺薄地 engage 之類,再諷刺支持柯文哲的人水平低云云。真正的關鍵是選民普遍對政治感到犬儒,認為民進黨執政這麼久也沒有提高生活質素,自身也有眾多醜聞,已經出賣了建黨理想,所以不再有理想主義的政治熱情。這才是今日台灣民情的最大公因數。罵柯文哲支持者水平低這種「屌票」行為,是不會令自己支持度上升的,何況「屌票」屬於邊緣小黨的特權,主流政黨斷不應如此。

根據民調,如果柯文哲、侯友宜、郭台銘的支持度全部加在一起,數字上會勝過賴清德此刻的支持度。起碼數字上,這是非常清晰的。綠營中人自然不可能不知道,但一直的輿論,就是宣傳這幾個人各懷鬼胎,不可能真誠合作,所以永不可能整合成功,賴清德可以「躺著也當選」。這是寄望於對手分裂、弱化,而不是嘗試令自身支持度超過反對陣營的總和,這種心態已經非常被動,完全失去議題設定權。

客觀上,本來侯友宜是國民黨內部少數的「本土派」,柯文哲畢竟也是走本土路線起家,先天對「統一」應該有一定抵抗。但自從郭台銘宣佈參選,走到最藍的光譜,侯友宜、柯文哲的政綱也越來越藍,而且總體趨勢是「鬥藍」:金門特區、重啟服貿、和平談判、吸納陸配當立委名單等等,一步一步走向不歸路。

而重點是,民意偏偏並沒有任何反彈。

現在情況很清楚:台灣選民如果做一個統獨公投,絕大多數希望維持現狀、抗拒統一;但這些希望維持現狀的人,很多認為不需要投民進黨也能達到目標,甚至才能達到目標。假如他們只是因為經濟原因、或犬儒原因,而票投「民進黨下架」,最終卻令台灣「被統一」,會否後悔莫及?這相信是民進黨未來兩個月的最大口號,畢竟在選戰最後關頭,從來都不是談政綱,這方面民進黨理應是充滿經驗的。

但這次恐怕沒有這麼簡單。

舉幾位因為「反送中」運動而移居台灣、本來已經和台灣有很深淵源的香港前輩為例。他們很不滿共產黨,但同樣很不滿民進黨,在這樣的前提下,一定會投「任何可以令民進黨下架的人」一票。問他們是否擔心這會令中共代理人在台勢力上漲,他們有點迴避,說的通常是「這是兩回事,不能一概而論」。無論是否合乎邏輯,客觀事實是很多人這樣想,這已經很重要。

未來這兩個月,非常關鍵。身在台灣,更不願捲入泥濘,一切就在這裏內部分享了。

▶️ 楊月清: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果解讀:台灣選民教訓民進黨,不代表支持國民黨(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LuUDRIXQqo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