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家書大長篇】 居然也是軟抵抗?北上消費深層心理學 (Patreon)
Content
「新香港」變天後,港人北上消費成為時尚,昔日在香港購買任何大陸食品、產品一度是禁忌,現在卻一百八十度逆轉,不少人突破一切心理關口,反而令「新香港」政權措手不及。近來在台灣、英國遇到不少從牆內出來放風的朋友,多了解以下的背後心態,卻發現一切原來非常合理:
我們講述過很多次,香港和廣東省沿岸的關係屬於「港口-腹地關係」,就像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柔佛省、桑給巴爾與坦桑尼亞大陸一類關係。這種關係雖然是地緣經濟的自然產品,理論上應該雙贏,但前提必須是兩者之間有一道防火牆,才能各取所需。就像金文泰當港督的時候,積極和廣東省軍閥拓展關係;他當海峽殖民地總督的時候,也積極和柔佛拓展關係,讓腹地為港口提供物資、人力,港口為腹地提供資金、技術,兩者都因而繁榮。
在這種關係,腹地的消費指數自然比國際化的港口要低得多,港口的人會到腹地消費,但兩者屬於經濟學上的兩條不同 curves,並非直接可以互相取代的競爭對手,不會互相防範。就像在中環消費,就算是同樣的乾炒牛河,也一定比元朗的昂貴得多,但無論你是否喜歡,在最煩囂的國際金融中心食乾炒牛河本身就是一種luxury,就算味道可能不及元朗的茶餐廳,也不會有中環人為了差價而到元朗。另一方面,昔日的「鄉下」雖然價廉,但往往不會有食品安全驗證一類保證,也不會有品牌效益,這就是 market differentiation。
但有了《港區國安法》,南北深圳同城化,「新香港」和一個中國大陸普通城市的唯一分別,就是更壓抑、紅線更飄忽、政府更左更無視民意、社會更缺乏凝聚力。既然一切一模一樣,而距離不過是三十分鐘,為甚麼不到一個物價便宜30%以上的地方消費?昔日留港消費會起碼覺得是「自己地方」,不用說普通話、不用見簡體字,that's the value;但現在市面上早已是大陸人主導一切的新殖民地,反而更不自在,倒不如到開宗明義的「真大陸」還少了傷感。
何況昔日舊香港的貨物、食物有品質保證,各種監管嚴格,但現在樂崩禮壞,各種醜聞層出不窮,大家昔日擔心的「大陸化」已成為現實,還有甚麼差別優勢可言?就像教育制度,昔日香港老師收取天價人工,因為負責讓學生獨立思考,物有所值;但現在同樣的薪金卻負責洗腦,那何不在上海洗得更 authentic?
既然一切沒有分別、甚至可能更差,「新香港」受惠於舊時代,薪酬卻比深圳高得多,成本貴,競爭優勢自然不存在,然後發生的一切,都已經不能逆轉。
何況單論品味,深圳、上海起碼在努力國際化,「新香港」卻在努力大陸化、「去品味化」。如果單純是為了尋回舊香港情懷,首選自然是海外,其次已經是深圳、上海,最後才是面目全非的「新香港」。
而且北上消費這個行為,還附帶有階級性、報復性。《港區國安法》後,移民的港人離境淨數目已經接近一百萬(如何推算參考之前分享),大多是教育程度高、起碼屬於中產階級的一群;而打算移民、只是要「搵多幾年」的一群,每逢假期也已經到日本、台灣、英國、加拿大,既是旅遊,也是探親探朋友。他們都不會留港消費。但沒有這種流動能力和需要的一群,現在也要離港消費,最方便的,就是到中國大陸。
近來才知道,有本身是「深黃」的北上常客朋友這樣想:既然現在沒有能力改變這個政府,就只能繼續原有劇本的「攬炒」,北上消費,其實是「一毫子都唔益呢個政府」的「軟抵抗」行為。就算在大陸消費的收益落在大陸人身上,到了最後也落入了中國政府身上,但在「新香港」的開支卻會直接變成香港稅收,也就是直接會浪費在「新香港」國安去打壓虐待同胞身上。那為甚麼要造孽?看見南深圳淪落到要被北深圳人看不起,這不是向國際社會展示「新香港」何等不堪的最好明證?何況就算這是明擺著的「軟抵抗」,難道23條會拘捕北上「愛國消費」的港人?
▶️ 蕭少滔:當23條配合《反間諜法》,「新香港」經濟政策將匪夷所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ouYaH3FT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