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每次遇到朋友很認真地說「我YouTube有聽你」,然後興致勃勃的訴說「YouTube界」的生態,我都會很擔心。到了今天,我的理性依然很拒絕接受很多人依靠YouTube掌握資訊這個事實。

是的,我不會從 YouTube 接收資訊,因為我不能接受自己的選擇被人支配。我的習慣是直接找 source 的源頭自己消化。要是要了解某種觀點,乾脆自己進入,但那是field study的心態,主動權在我自己。

在每一個人自己都是一個「channel」的時代,「開台」的門檻是零。當然,有門檻的傳統大台不代表資訊可靠,但起碼可以輕易知道它的定位。例如當你在《大公報》看見「全民支持國安法」的「新聞」,或在《大紀元時報》看見「江派正在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起碼不會感到驚訝。但在沒有門檻的公海,內容提供者沒有責任 / 監管進行任何事實審查,接收者就很容易受到影響,而不自知。

另一個大問題是我們說過很多次的演算法。如果一個人要靠 YouTube 作為主要收入來源,自然要增加點擊率,需要廣告,要爆,最即食的方式就是譁眾取寵、標題黨。雖然這種內容農場的格調很低,basically 完全 bad taste,但怎樣的市場就會有怎樣的演算法,網絡從來都是高端內容曲高和寡,越是庸俗點擊越高。而當這類內容主導了,旁邊的內容製造者也只能傚法。現實世界從來不是每件事情都天天那麼戲劇性、那麼多花生,但在這個平台,觀眾的預設期望就是這樣。於是有怎樣的期望,就有怎樣的世界。在這個世界,每日都會「支爆」,但是在現實世界,這個神話我們幾十年來從小聽到大,reality 就係佢未爆。

網絡閱讀的另一個習慣是 decontextualization。大家期望三分鐘讀懂一個概念,而這個概念可能本來要讀三年學位才能略懂。這樣的懶人包本來是很有功能的,但如果製作者只是一個內容農場,自己在《維基百科》keyword search 之後再出來包裝一次,這種「資訊整合」,就不見得有很大參考價值。非脈絡化的閱讀,令一個人很有目的的問一個問題(例如「我應該企邊邊」),然後很有目的地用最短時間找一個答案,卻不會理會方法論、框架、結構、邏輯和思考方式。雖然出發點不一樣,但客觀效果上,這是一種愚民教育。

網絡本來的理念是去中心化。去中心化雖然會有上述種種問題,但總體而言,我覺得是絕對值得肯定的。問題是現在的趨勢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再中心化」。只要握有一定資源,無論是一個政府機器、還是一個財團,都可以很容易 abuse 這個生態鏈,而且還不用花很多資源,就能打資訊戰。例如中國大陸有無數內容農場都牟取暴利,他們就是工廠方式運作,層壓式找下線交數,每一條線負責炒一類fake news。大家有沒有聽過胡楓和羅蘭正在發生黃昏戀的「修羅戀」故事?知不知道「白雪仙家中重摔無人知、可憐無兒無女無人照顧」?「鄧麗君神秘死亡背後的驚天大陰謀」究竟是甚麼?在中國大陸,消費舊香港是有市場的,反正用家只會依稀聽過一些名字,然後就會找到這些內容,看圖作文,如獲至寶。真相,對他們從來不重要。

娛樂版面如此,政治又怎會不是?內容農場主派Team A 製作極端支持以色列的工場,Team B 製作極端支持哈瑪斯的言論,然後互相攻擊,大家都是受益人。在這樣的世界,永遠是沒有和平的,因為和平不會viral。烏克蘭也好,以色列也好,這樣的工廠覺得最好都是永續打下去,就可以定期看圖作文,多快好省。就算沒有政權在背後操作,ecosystem已經是這樣,一旦再有mastermind在背後,更不堪設想。

YouTube 是一個平台,one of the many,分享本來我們就在做的東西。它只是其中一個工具,而且是一個比較不重要的工具。如果這成了一種職業,甚至是主業,一切就會本末倒置。

▶️ YouTube Vs Patreon:演算法點樣影響未來世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CBO3RqkDFA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