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說到以巴談判當年功敗垂成,這就要介紹談判的最關鍵角色:當時的新任以色列總理巴拉克(Ehud Barak)。

巴拉克是以色列戰爭英雄、最高軍階的將軍,領導過不少傳奇戰役,例如拯救慕尼黑人質、親手剷除巴勒斯坦激進派系,又試過扮女人潛入巴解前線槍殺巴解領袖,和成功拯救烏干達的以色列人質、並「順道」全部剿滅烏干達空軍等等。這些經歷,實在非常亮麗,令巴拉克以素人姿態從政時民望甚高,但也令巴拉克誤認為政治、外交也和軍事一樣,只要「戰術」得宜,就可以達成「戰略」目的。

可惜,這是天大的錯誤。

基於上述理解,雖然巴拉克領導的工黨主張和巴勒斯坦和解,也準備了作出歷屆以色列政府對巴勒斯坦人的最大讓步,但他非常堅持在談判的每一步,都要打仗那樣握有主導權,虛虛實實,經常使用種種小動作作為「談判技巧」,令不只是談判對手的阿拉法特、還有克林頓,都經常覺得「被玩」。

這和被暗殺的前任拉賓剛好相反:其實拉賓對巴勒斯坦作出的讓步更小,他也是軍旅出身,但和阿拉法特談判時已經是七十多歲的長者,兩人大致同輩,相對容易說話得多。拉賓認為和這種恐怖份子出身的對手談判,必須以誠相待,讓對方得到久違的尊重,去除那種自卑+自大情結,才可以事半功倍。到了最後,兩人相處得如魚得水,成了真正的朋友。

阿拉法特的心理則處於另一種狀態。他作為前恐怖份子,習慣了抗爭、打游擊戰,要和談、妥協的心理包袱很大。這種第三世界領導人普遍有一個特色,就是非常、非常、非常需要對方的尊重,任何小動作,都會演繹為「看不起自己」;特別是對輩份比自己小的對手,又再需要多一種晚輩的尊重。有了對手的尊重,除了可以平衡心理,還可以用來說服自己人、提高內部威望。否則在單純以實力(其實是武力)排座次的激進組織,隨時地位不保。

但阿拉法特這種不安全感,無論是個人上的、還是結構上的,巴拉克都毫不理會,也就是沒有同理心,只是覺得自己已經代表以色列作出了很大讓步,必須要逼阿拉法特「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然後自己就是歷史偉人。相較下,拉賓的同理心強很多,也沒有奢求一步到位,就算談判有起起落落,也總體on the right track。

巴拉克作出的小動作,現在看來,全部對阿拉法特都有極大反效果。

例如他為了對阿拉法特製造「危機感」,決定先把他擱在一旁,先和敘利亞談判戈蘭高地問題,這令阿拉法特覺得很沒面子。而為了製造另一種戲劇性效果,暗示以色列可以「無底線談判」,巴拉克又決定主動從南黎巴嫩撤軍,結果這被黎巴嫩真主黨宣傳為「勇武派的勝利」,真主黨的巴勒斯坦盟友哈瑪斯士氣大振,阿拉法特成為被嘲笑的小丑,因為人家走勇武路線達到了目的,自己走和談路線卻沒有任何進展。

在這種氣氛之中,巴拉克在大衛營談判頭一週都裝作很強硬、寸土不讓,一直九唔搭八,直到克林頓忍無可忍說要宣佈談判失敗,才拿出上述這個方案,以為阿拉法特在重重心理戰壓力之下,就會如獲至寶地接受。這是最致命的一點:巴拉克實質上給予了一個最後通牒,暗示一切都是終結方案、之後不能再修改,take it or leave it,令阿拉法特只有接受和拒絕兩個選項。其實阿拉法特完全可以還價,叫價是一回事,巴拉克應該也是假定了對方會討價還價。但之前的所有煙幕,令阿拉法特不認為存在這樣的選項,又或不相信以色列會信守承諾,擔心只要對外透露他考慮過放棄聖殿山主權,自己就已經隨時可以被暗殺,最起碼也會被哈瑪斯瘋狂抽水。

談判拉倒後,巴拉克不久就落選,後來永續的內塔尼亞胡除了是鷹派,還是著名不守江湖規矩的政客,對和談的誠意是零。巴拉克十年後嘗試捲土重來,但以色列民意已經完全由保守派當道。他事後承認自己缺乏政治經驗,犯了很多錯誤,希望有機會糾正,但歷史已經不可能重演了。

▶️ 鮮為人知的國際危機:以色列陷入內戰邊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5haVHDZk5c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