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如果是這裏的忠實讀者,可能會記得我們介紹過一個烏克蘭傳奇人物班德拉(Stepan Bandera):西部烏克蘭人將他列為建國國父級英雄,東部烏克蘭人則視之為納粹同路人、烏奸、叛徒,哪怕他其實也坐過納粹德國的牢,最後則是被蘇聯特工暗殺。記得年前我到烏克蘭利沃夫時,曾經找到他的銅像拍照,非常有趣的是,和我一起合照的是著名戰地記者張翠容女士。

關於班德拉的爭議是有現實意義的、乃至哲學性的,涉及非常難拿捏分寸的兩難:尊崇他就很難完全與納粹德國切割,反對他卻很難完全與共產蘇聯切割,either here or there,都很容易成為被無限放大的污點。

這正縮影了烏克蘭近代身份認同在列強中週旋的艱辛,而且這些列強都是非奸即盜。那份痛苦與無奈,我們大概似曾相識。

今天提及這個人,因為加拿大剛發生的政潮,正是從這段歷史衍生,後續也可大可小。

早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訪問加拿大,在國會發表演說,一如在其他國家,獲得全體議員起立鼓掌,宣示對加拿大支持烏克蘭抗俄的團結和決心。在西方國家,這已經成為常態,毫不為奇,乃至已經出現金屬疲勞。

問題出在當日加拿大國會專門邀請了一位「98歲烏克蘭抗俄老兵」到場,接受在場人士包括總理杜魯多、澤連斯基和全體國會議員起立拍手致敬,以宣示加拿大支持烏克蘭抗俄的歷史源頭,單看那場面,本應非常感人。負責邀請他的人名義上是國會議長,不過通常這類公關工作,都是下放予辦公室職員自行處理,而職員根據「關鍵字」,找在「加拿大」的「烏克蘭」「士兵」曾經「抗俄」而依然「在生」,同時符合這些條件的,據說一時之間,就只找到這位老人家。

歷史common sense告知,烏克蘭在一戰結束後就是蘇聯一部份,烏克蘭人如果在二戰期間有實戰「抗俄」經驗,除非是完全單打獨鬥的孤狼,否則不可能和納粹德國沒有瓜葛。這位老兵當年效力德國黨衛軍「第14武裝擲彈兵師」,俗稱「加利西亞師」(加利西亞是今日波蘭東部、烏克蘭西部,當時的反蘇大本營),烏克蘭人則稱之為「烏克蘭第一師」,由納粹德國佔領烏克蘭後組建,班德拉等烏克蘭民族主義領袖都有派成員加入,儘管他們本來希望親自領導這支武裝而不果。既然是納粹德軍的一部份,這支武裝除了負責襲擊蘇聯紅軍,自然也有其他戰績,例如參與鎮壓波蘭的反納粹華沙起義;至於有沒有參與協助屠殺猶太人,則未有確實證據。這就像班德拉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戰犯,不同立場的人,結論可以絕對南轅北轍。

這位老兵的「身世」曝光後,波蘭、以色列都反應強烈,甚至說要將之作為戰犯引渡,俄羅斯總統普京也親自「抽水」嘲笑西方「歌頌納粹」,加拿大反對黨紛紛高調抨擊,最後連執政黨要員也割蓆,議長只能辭職「棄車保帥」。現在輿論一邊倒,但其實這類歷史懸案,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是不是他加入了這支武裝,就等同於戰犯?還是作為一個愛國者,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力量,打擊一切可打擊的敵人,已經應該獲得肯定?現在變成政治問題,又會對現實世界產生甚麼影響?

大家不妨先思考一下這些問題,明日再分享後續答案。

▶️ 《不曾遠去的硝煙》編輯David:烏克蘭軍隊王牌「亞速營」,為何被俄軍指控「納粹化」?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_CZ8RKIhKU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