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Patreon importer is back online! Tell your friends ✅

Content

為甚麼「香港夜繽紛」的設計如此不堪入目?

記得從前讀過關於社會主義美學研究的書,講述中共如何在奪權之前,在農村構建新的「革命節日」、「革命習俗」,去取代從前的「封建迷信」和「階級盛事」。農村一直存在的秧歌舞,因為品味足夠「小農」和「娘」,就被中共政治化為「人民文藝」,並在中共宣示「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之後,成為中共指定「品味」,更出現過「延安新秧歌運動」。1949年後,香港第一次出現的國共支持者衝突,就是由一群左派大媽扭扭捏捏跳「秧歌舞」挑釁右派群眾開始。

「夜繽紛」的logo、開幕的靈獅,正是港版秧歌舞登堂入室的宣言。

無論是「夜繽紛」、「香港你好」還是「Hello Hong Kong」,官方文宣的「設計」都劣評如潮,充滿小農暴發戶的溫州味道,就算找一個小學生用AI造圖,效果都會順眼百倍。如果只是偶爾一次,還可以有其他解釋,但再三再四的訊號很簡單:這是故意的「秧歌舞化」。

這些文宣昔日都由不同部門的公關自行負責,有時外判給公關公司,除非出現特大意外,很少驚動高層審批。但「新香港」由於「由治及興」,一切大小事務都要由上而下控制,以證明這種「興旺」是官方的「功勞」,連設計的自主也一併失去。再平庸的公關公司,也不敢以這種風格交貨,因為在行家面前也會被笑到面黃,除非這是「個客」唯一懂得欣賞的「品味」。

那誰是客戶?誰是目標受眾?自然不是香港人,也不是外國人,甚至不是大陸人,而是那幾個一拍大腿去做決定的駐港京官。這種村官思維,自然與國際大都會格格不入;也許他們也不是完全不知道,卻認為要宣告現在誰「當家作主」,就是要這種品味去宣示「主權」。

何況文革期間,今上上山下鄉的秋收節晚會,就是這種美學,難道要他改變?何況這個「夜繽紛」就是要做給幾個高層看,如果他們根本看不懂,豈不是白做?

這樣的美學悲劇,其實在1950年的上海,就出現過一次。舊上海本來非常國際化,設計、海報都有國際級水平,但1950年後的官方文宣,就只容許共產味,民間不准在跳芭蕾舞,只有秧歌舞。負責藝術的還是同一批人,但審「美」標準改變了,就再無用武之地。

在「新香港」,這個「秧歌舞化」過程中,還可以進行指鹿為馬實驗:這樣的品味,就算是保守建制派,也難免背後諷刺幾句。這種不懂「大局」的表現,自然都會被記錄在案,作為「軟抵抗」的證據。

可以想象在決策過程中,把方案遞上去的工作人員怎樣一面恥笑,一面煞有介事、誠惶誠恐的背書。這樣下去,推廣全港穿毛裝、禁西服一類小農品味,早晚也會出現。

學會跳秧歌舞了嗎?

▶️ 濫竽充數,統計分析「香港夜繽紛」活動多為舊活動、無優惠、無延長營業。三前財爺齊為香港經濟及夜市發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QIP5DechrM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