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記得這是大學民主化課堂的常見討論題目,想不到日前在《紐約時報》一篇美國心理學學者Adam Grant的專欄文章可以見到有關介紹。假如之前未這樣思考過的朋友,不妨think out of the box,嘗試從中拓闊思維。

思考的問題是:民主制度雖然有崇高理想,但也有不少缺憾,令威權主義者、甚至赤裸裸的獨裁者,都往往可以吸引不少支持者。那究竟還有沒有「第三道路」?這一派學者提供的答案很簡單,就是抽籤隨機決定誰當領袖。

聽起來似是荒謬絕倫,但這理論自然也有自己的先決條件和邏輯道理。

第一是被抽籤的候選人一定要自願報名,不能被黃袍加身,所以積極性不成疑問,也不存在強人所難的可能。第二是最大爭議所在:為確保被抽籤抽中的領袖有基本治理能力,抽籤候選人應該通過基本測試。至於測試內容,永不可能有絕對合理的畫線方式,但可以假定可能像舊香港的會考五科合格一類,有基本語文、數字、邏輯能力,尊重這個國家的核心價值,就基本達標。

滿足了上述前設的人,如果被抽籤抽上當領袖,任期幾年,究竟比一人一票選舉有甚麼好處?

這派理論認為,根據歷史數據分析,最容易在民主選舉當選的候選人,通常都具備三大條件:自戀、相信馬基維利功利主義,和有心理病態。有這些特性的人會懂得說服別人支持自己,知道怎樣靠魅力勝出大選,被視為「領袖」,但卻通常都不是理想的治理者。然而通常理想的治理者,都不大懂得怎樣選舉,或根本不喜歡選舉附帶的一籃子遊戲。

由於民主選舉需要龐大經費,去進行整場競選活動,候選人往往與金權秩序、既得利益高度掛鉤,才能夠得到金主支持。而且這些利益集團擁有大量代理人,假如永遠都是這批人參與選舉,舊秩序就永不能打破。但抽籤抽出來的領袖就不用擔心經費問題,也很可能不是來自現有政治勢力,這對打破既得利益壟斷可能大有幫助。

何況外國勢力始終有滲透本國選舉的可能性,要是沒有選舉、制度卻能產生非獨裁領袖,反而會令外國勢力一籌莫展。

而且民主選舉會產生職業政客,職業政客會有各種誘因永續自己的位置、利益和特權,是為所謂「政工作者」。但抽籤出來的領袖就不會有永續的誘因,知道自己的期限,也知道自己的權限,反而可以專心做好這幾年的工作,沒有非分之想。由於他們這幾年都是自己專業的過度、gap year,做得不好反而會影響自己的行內口碑,可能會更戰戰兢兢。

而當所有公民都有相同機會成為領袖,一般人都會更著重治國通識,治理會變成一門一般人都可以掌握的技能,無形中令公民教育水平大增。這就像陪審團制度,都是從公民名冊隨機抽樣抽水合資格的陪審員,他們在特定時空內往往非常認真工作,而不會想到要「壟斷司法機關」。

當然,我們隨便思考,也可以想像這個制度也有大量漏洞。例如利益集團操控一個素人也可以很容易,而抽中非常不稱職的領袖可以做出的傷害,由於他/她沒有所屬利益集團的制約,說不定可以非常出格。

但重點不是這些。

這個抽籤理論的基本假設,就是制度比人重要。只要制度運作良好,誰領導都可以,甚至連沒有政府也可以生活如常,就像比利時曾經長期政府流產,卻沒有人覺得那是很重要的危機。到了這一步,沒有人再迷信天縱英明的領袖、大政府主導一切的謊言,起碼這會是民智大開的一大進步。

▶️《民主的弱點》:俄羅斯滲透民主經驗,由中國發揚光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dSrysjp_gE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