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金磚國家峰會後,BRICS 宣佈擴大為11國集團,東道主南非早前更說約有「40國」正式提出申請加入、或有意加入,相信下屆峰會之後,名單會進一步擴大。其實再擴大下去,而又不見得有任何意識形態、價值觀的門檻,甚至不太有經濟表現的門檻,下場很可能只有一個:步「77國集團」的後塵。

而這個「BRICS+」,其實就是國際關係上的「南方集團」,代表歐美已發展經濟體之外的廣義「Global South」。這概念早已形成幾十年,一直是 developmental studies 的入門第一課,老掉牙,毫不新鮮。

「77國集團」在1964年成立,背景和不結盟運動類似(其實就是不結盟運動的延伸),都是自稱在美國、蘇聯兩大陣營之外的國家聲稱要團結一致,共同爭取經濟話語權,希望扭轉美蘇說了算的國際經濟秩序。「77國」基本上都是所謂「亞非拉」國家,但也包括個別其實屬於兩大陣營的 outliers,例如與蘇聯鬧翻的南斯拉夫。後來這個集團擴大到134國,理論上,到今天依然存在,但大家已經很少聽到他們的新聞。為甚麼?很簡單,去到這樣的規模,這些國家要談一些虛無縹緲的大道理很容易,但有任何統一立場自然不可能,更不可能做到任何有意義的內部經濟整合,結果就淪為一個純吹水俱樂部。

在「77國集團」內部,又有一個「G24」小組,由24個領袖國家負責統籌這個百多個國家的集團的經濟、貨幣「立場」(甚至還不是統一政策),去與G7、IMF等討價還價。這24國包括了俄羅斯以外的金磚國家(中國、印度、巴西、南非),而新加入BRICS的6國當中,4國是G24的正式成員(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阿根廷),2國是觀察員(阿聯酋、沙特阿拉伯)。

就算是舊冷戰時代,這一堆框架在外交界都予人一個印象:形式主義,架床疊屋。

冷戰時代的「77國集團」實力不及今日的「BRICS+」,大概是客觀事實。畢竟在全球化時代,不少人口大國的經濟潛力才被釋放出來,令「BRICS+」看起來是一個證明所謂「東升西降」的「大外宣」理想工具。如果單看GDP的數字,「BRICS+」的11國確是已經超過 G7 的7國,這也是事實。但要是根據這樣簡單的數學公式,目前以古巴為輪任主席國的「77國集團」,已經包含了俄羅斯之外的所有「BRICS+」國家,「總實力」理應遠遠超過G7,為什麼從不聞有甚麼國際影響力?單純把數字加起來,又有甚麼意義?

「BRICS+」和「77國集團」有一個最大差異,就是中國在「77國集團」的角色始終都是欲蓋彌彰、尷尷尬尬。根據「77國集團」的官方名單,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正式成員;根據中國外交部官方訊息,中國又「不是」「77國集團」成員;奇怪的是中國代表團又年年出席「77國集團」會議。於是國際關係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名字:「77國+中國」。中國在「BRICS+」的主導角色就清晰得多,雖然原有的金磚五國理論上是平起平坐,平均攤分「新發展銀行」的資本額,但應急基金則由中國一家獨大。

因為有了中國的奇怪算盤,「BRICS+」比「77國集團」的進取之處,在於中國、俄羅斯很有意識喊出「終結美元霸權」的口號;但要是沒有了「美元霸權」,巴西、阿根廷等國會很興奮、還是很憂慮,經歷過金融風暴的亞非拉國家其實一清二楚。中國無論是真正相信這個「夢想」、還是純粹自欺欺人,似乎都希望重施故伎,讓這些亞非拉國家協助中國解決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後無以為繼的經濟危機,把債務「左撥右撥」、變相撥出國,去連結成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樣的組織向心力,甚至不及俄羅斯同樣有參與的「油組+」(OPEC+)。如果這才是「BRICS+」的願景,它要不步向「77國集團」的方向,才不合常理了。

▶️ 俄烏戰爭、中美爭霸,「十四國集團」才是最大贏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fJfBGZYo54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