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新香港」忽然要由上而下「搞夜市」,瞬間成為國際笑話,而參考旁邊台灣夜市的成功,更證明由下而上、無為而治,也就是「新香港」的一切相反,才是夜市成功之王道。

近年最受歡迎的台灣夜市並非大家熟悉的台北西門,而是位於台中逢甲,成功是因為搞手都非常年輕、沒有包袱,很多都是學生當做實習市場,附近有一堆大學,正是他們上學之處,令逢甲形成了一個朝氣勃勃的「學生商圈」。這就似是365日都有維園花市,但和維園花市不同的是入面大部份都是年輕人主導,而且可以持續營運,又基本上不用理會政府的任何角色,賺了錢大家開心,賠本也不用對外人交代,更不用像「新香港」那樣「跑KPI」弄虛作假。各種各樣的創意,在這樣的氣氛當中,才能激活出來,遊客才會找到驚喜。

台灣南部的夜市也很出色,不少人會想起墾丁,因為《海角七號》而吸引了大量遊客朝聖。這一帶不像逢甲,多了海邊渡假、水上活動等元素,generally更「hot」(起碼那是我十多年前第一次去之後的印象),還有旁邊的恆春夜市雖然不是晚晚都有,但也吸引了不少本地人和遊客前來。這一邊的夜市多了日本特色、原住民特色,有些是自然出現,有些是電影、遊客效應,存在有其客觀結構,對調和台灣南北發展平衡也有微妙作用。

更有特色的是不少台灣夜市都是 event-based 的,因為台灣有不少通宵達旦的宗教、文化活動,例如這裏影片介紹過的「東港迎王燒船祭」。既然信眾和遊客要在夜間出現,有時還要連續一個星期,旁邊自然就會出現夜市。由於目標群眾很清晰,這種夜市會有更多tailor-made 有關活動的產品、紀念品,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而且是有求才有供,剛好是「新香港」為做而做的逆向鏡像。

曾幾何時,舊香港的廟街得以形成自己的「商圈」,正是因為那是變相的「類三不管地帶」,擺檔租金很便宜(保護費其實是 transaction cost),攤位各有特色,附近也有夜間工作的人流,同時也有低下階層需要廉價娛樂、民間服務(例如運程)的功能要照顧。

重點是港英政府很明白這種民間經濟應該放任自流,儘量不應規管,才能讓市場自動調節供求關係、和策劃政府官僚怎樣也想不到的內容,只要做官的真正無為,其實就是大有為,各種各樣的民間智慧自然會應運而生。如果當年港英政府要求廟街的每一檔寫一堆幾百頁 proposals、找投資者拿 angel funding、交KPI,同時列出幾十份「國安指引」規定不可以做甚麼,另外再附加一堆各部門的行政要求,我們熟悉的廟街就永遠不會出現。

不過對「新香港」,自然夏蟲不能語冰。

▶️ 劫後餘生:「保護傘」火災後重新出發 百折不撓的士林夜市港式雞蛋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YmaN3ito7U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