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從前我們閱讀冷戰歷史,因為事後孔明,總是強調那是「戰」。其實,也有歷史學家形容這段歷史是「The Long Peace」,無論怎樣緊張,客觀事實就是沒有打成第三次世界大戰。而這種狀態之所以可以長期持續,其中一個關鍵,就是兩大陣營有鬥而不破的默契,而每一個鐵幕國家,再高壓獨裁、荒謬絕倫都好,其實都有對外溝通的特別白手套。

這一點,對海外港人的求生術而言,以下例子,實屬必讀:

在冷戰的東歐各國,今天看來,羅馬尼亞獨裁者壽西斯古毫無疑問是其中一個最殘暴的領袖。但壽西斯古任內曾經長期搞戰略平衡,嘗試對蘇聯局部說不、與西方對話,一度成為西歐外交寵兒,並以壽西斯古訪問英國、與英女王同坐馬車為高潮。這一幕,可能是伊麗莎白二世一生最無奈的一次官方活動,但背後的訊息量非常豐富:為甚麼英國居然為這位暴君安排最高規格的國是訪問?想下去,足以顛覆我們對「暴君」壽西斯古的想像。

又像我不久前到過的保加利亞,當地共產黨領導人日夫科夫是最教條主義的共產領袖之一,對莫斯科貌似無限忠誠。但他對蘇聯阿諛奉承的背後,卻承接了西歐的可口可樂大單,令保加利亞可樂工廠成為與自由世界的接軌渠道。後來共產政權倒台,日夫科夫坦言對蘇聯侍奉,可以滿足對方的大國沙文主義、獲得廉價資源出口,「何樂而不為」?

波蘭雖然曾經爆發過民主運動,而被蘇聯鎮壓下來(「波匈事件」),但西方一直鎖定波蘭為突破口。除了「巧合地」選出波蘭人約望保祿二世為教宗,接近明刀明槍要顛覆共產政權,美國更出人意表地給予波蘭最惠國待遇。無論從任何角度,波蘭這個的當時的共產國家,享有美國這個市場經濟龍頭的最惠國待遇,都是難以想像,但這正是西方的倒鉤戰略;而蘇聯予以默許,自然也是要利用波蘭,作為自己的出口白手套。這就是「鬥而不破」的默契。

其他東歐國家例如匈牙利,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搞「圓桌會議」,國內上下已經頗有終止極權的默契,就算沒有後來的「蘇東波」變天,也準備好和平演變。

這更不用說中間路線走得最成功的南斯拉夫鐵托,一方面維持社會主義政權,另一方面加入馬歇爾計劃、獲得西方大量援助,同時成為不結盟運動領袖。我們介紹過很多次,在整個冷戰時代,南斯拉夫是最能左右逢源的國家,鐵托的喪禮是破紀錄的全球領袖跨陣營大集會盛事,南斯拉夫護照也是僅有到美國、到蘇聯都享有免簽證待遇的神奇文件。

說這些,因為在當代「新冷戰」,香港人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一群「流動白手套」。不是地理香港這個地方作為白手套,而是「香港人」作為全球最有戰略價值的白手套,反而地理香港已經逐漸失去了這個功能,已經破功。好了,參考過上述冷戰東歐國家案例,大家得到甚麼啟發?

▶️ 捷克中國研究學者 Dr Marketa Moore:人民互相監控,離境就是犯罪,家人連坐,教育洗腦 ...「新香港」可以從共產捷克學習什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SuVLFzlEIs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