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談及西非國家「尼日爾」(Niger)的名字,在外交界普遍以法語發音,用來與旁邊國名相近的英語系國家尼日利亞區分。其實在台灣的中文譯名,也有過類似心思。

中國大陸和香港都翻譯 Nigeria 為「尼日利亞」,但台灣翻譯就是「奈及利亞」;中國大陸和香港翻譯 Niger 為「尼日爾」,台灣翻譯卻是「尼日」。從發音角度,其實台灣的翻譯更接近這兩國國名各自的官方英語、法語發音,比中國大陸翻譯更不容易溝亂;不過台灣的國家譯名通常還有更多意境的考慮,不會像中國大陸那樣機械式直接音譯。

例如「奈及利亞」這個「奈」字,不知是否也有durable的意思,令「奈及利亞」變得頗有意境,起碼比「尼日利亞」好聽。

不知道誰首先以「奈及利亞」翻譯 Nigeria,但另一個台灣獨有的國家譯名「葉門」、而不是「也門」(Yemen),就有明確出處:曾長期擔任監察院長的黨國元老、書法家于右任,曾長篇考據為什麼不應該翻譯為「也門」,原因是「也門」在中國古籍通用作「陰門」,認為以「陰門」作為一個國家名的翻譯,未免太不雅。外交部從善如流,從此就有了「南北葉門」,而不是「南陰門」、「北陰門」。

對兩個差不多的國名而刻意區分,在台灣譯名,奈及利亞 Vs 尼日自然不是唯一例子。南美洲北部有五個圭亞那,曾經分別屬於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西班牙部分今日屬於委內瑞拉,葡萄牙部份今日屬於巴西,荷蘭部份今日獨立成蘇利南,英國部份今日獨立成圭亞那,法國部份今天成了法國海外省「法屬圭亞那」。在中國大陸,獨立那個前英國殖民地譯作圭亞那,旁邊那個法國海外省也是譯作圭亞那,只是註明法屬;但在台灣,英語區那個卻是譯作「蓋亞那」,法屬那個才是「圭亞那」,多少接近原語文發音之餘,也能減少混淆。

而且根據同類思維,台灣對國家名的翻譯,很多時候都採取了美化形象的選擇。特別是對中南美洲的邦交國,和中國大陸的翻譯差異就最明顯:例如中國大陸翻譯為「洪都拉斯」的國家 Honduras,譯名會令人想起黑社會/洪門,台灣就翻譯為「宏都拉斯」,「宏大的首都」。中國大陸翻譯為「哥斯達黎加」(Costa Rica)的,台灣就翻譯為「哥斯大黎加」,彷彿一個「大」國。中國大陸翻譯的「危地馬拉」(Guatemala),台灣就譯作「瓜地馬拉」,避開了「危地」的負面意思;而且首都Guatemala City就由「危地馬拉城」、簡稱「危城」,變成「瓜地馬拉都」,簡稱法國「花都」那樣的「瓜都」,感覺就截然不同。此外,「Belize」中國大陸翻譯成「伯利茲」,台灣譯作「百里士」,後者也是明顯更有意象。

類似的心思也出現在北太平洋的台灣邦交國 Palau,中國大陸翻譯為「帕勞」,台灣則翻譯為「帛琉」。「玉帛」的「帛」,「琉璃」的「琉」,比起製作「帕來品」的「勞工」,當堂 grand 了很多。

▶️ 全球最窮國家尼日爾政變,與我何干?俄羅斯華格納集團如何乘機敗部復活?習近平「一帶一路」能否漁人得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4DGjtD_pk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