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這是這系列的最後一篇。

如果袁弓夷的「香港議會」構想能夠順利進行投票、順利產生虛擬議員,昨天談及了可能出現的各方影響和回應,但那些都是相對短期的、即時的影響。到了新鮮感過後,要維持關注度,就很難取巧,無論是在政治角度、公關角度、宣傳角度、人事角度,都會面對真正的挑戰。

最明顯要理順的挑戰,首先自然是袁弓夷提出的「三年內返香港」時間表需要兌現之時。這個「香港議會」構想,本來是為了迎接所謂「後中共時代」,去「接管」光復後的香港,因此才需要及早「草擬憲法」。但如果這一天遲遲不到來,這個議會應該怎辦?究竟是無限期討論這些「未來方案」下去?還是主辦方決定「完成歷史任務」解散,等到有光復一日,就直接拿回已經草擬了的「香港憲法」使用?還是宣佈 / 或不宣佈而實質承認轉型,去改為專注討論牆內國際港人社區的大小事情?

答案自然是到時候才知道。相信現在連袁弓夷也沒有定案,如果屆時反應還是很熱烈,自然會「順應民意」轉型;如果無以為繼,體面宣佈「完成任務」自然是上策。對袁老先生而言,並無必要強行將議會無限永續,反正是否繼續存在、怎樣存在,技術上,都可以是那個議會選出來的人自己決定。那時候就充滿彈性。

更大的挑戰是錢。

記得曾聽袁弓夷談及,參與的議員都會是義工,不會有薪酬。試想假如每人都有薪金或津貼,就算是英國最低工資附近的兩萬港元,35人,一年就差不多一千萬。就算是全盛時期的美國政府,也不可能這樣支持(昔日香港的第三勢力真的曾領取美國援助,出資搞類似議會,很快就彈盡糧絕,見柴宇瀚博士的著作)。但與此同時,袁弓夷也公開說要籌款,畢竟工作人員很難長期是義工。而且那些當選人也很可能用這名義各自籌款,就像現在一些遍地開花的海外香港人NGO、CIC,多少都有進行籌款活動。如果這個議會的網上會議、辯論都通過某網台直播,這又是另一條涉及利益的產業鏈。總之,過了一陣子,誰可以通過計劃得到資源,就會很清楚。

根據香港人的傳統,屆時如果略有小成,很可能就「需要」分裂去處理矛盾。

如果這個「香港議會」很快成為主流社會認知的鬧劇,自然會無疾而終,或作為一個純粹網台節目的存在。但如果有一定聲勢,沒有參與而身在海外的前香港政客,只要還希望在big picture之內的,就需要回應。下屆參選(如果還有下屆)?還是作為一個組織,與這個「香港議會」保持合作關係?還是另起爐灶,不一定要另外搞一個議會,但搞一個大聯盟?不知道。

最後,還得看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目前各國政府對香港人的態度,基本上已經成型,包括在各地都有一些政府開始合作、engage的香港人組織領袖。目前袁弓夷的「香港議會」班子,似乎並未屬於這方面的核心成員。但如果真的有了聲勢,也不無改變的可能。而且如果特朗普在明年大選回朝,以袁弓夷路線和美國另類右派陣營的淵源,卻有可能得到更多官方關注。其實回顧五十年代香港的「第三勢力」,誰成為美國認可的領袖、得到資源,有時候是來自很personal的關係,例如蔡文治有一個能打通美國駐華權貴的太太,就雀屏中選。

總括而言,袁弓夷這條路是非常態的路,不可能用傳統精英的邏輯思維判斷、推論其成敗。傳統精英不喜歡特朗普,但也做不了特朗普。

▶️ 袁弓夷:做過政協 認清中共 覺醒未來:三年後,一定可以香港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72T54AKJ4Q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