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如果我們以一個正常國家/地方議會的角度,去審視袁弓夷在網絡世界提出的「香港議會」構想,如前述,自然可以找出無數問題和不合理的地方。但對這概念的支持者而言,相信這不會對他們的取態有任何影響,因為他們支持的原因,更多是參與感、存在感、滿足感,而「參與感」和「參與」、「存在感」與「存在」、「滿足感」與「滿足」之間,自然「略」有不同。

其實坦白說,就算是「正常」議會的投票決定,究竟有多少人是基於理念、政綱而投票,多少人是基於其他原因,從來難以一刀切區分,肯定的是這並非一個絕對理性的遊戲,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意外結果出現。

研判袁弓夷整個「香港議會」構想時,重要的其實不是 / 基本上不是 / 不單是關注理念和設計。從可能的選舉過程,也可以沙盤推演一些可能由無人關注、到漸成氣候的理由。

姑且 think out of the box,我們暫時將「香港議會」這個概念當作一個普通variable,假定這個選舉過程,就是海外港人政壇版本的《全民造星》。由於前香港政圈中人普遍不參加,同時袁弓夷卻被「新香港」政府官方打壓/通緝,「香港議會」先天就同時有了under-dog + 被迫害者的雙重身份;而主辦者的目標受眾,也是「反精英主義」的「廣大群眾」。

「廣大群眾」(無論如何定義)的「參與感」、「存在感」、「滿足感」,固然可以是令到這個議會從無到有、從中投射自己的情緒,同時也可以是加持某些素人,從而有造王者的快感。這和商台的叱吒頒獎禮的全民投票,往往有出人意表的結果,例如選出坤哥或古天樂,又或《全民造星》由觀眾捧出under-dog為偶像,概念上是一樣的。

當然,這並不保重成功。同樣公式,ViuTV的《全民造星》成功,但大台TVB的copycat很失敗,另一個細台HOY的《就是青春》甚至被腰斬。這就要看production的功力。

在從前的舊香港立法會選舉期,炒熱氣氛從來都不是靠政綱、理念。那是靠甚麼?基本上就是靠選舉論壇。特別是在這個網絡年代,10秒的sound bite、標題黨,不斷洗版,足以扭轉一切,製造參與、或起碼關注的誘因。而這種網絡操作,「香港議會」的組織者們,無論是袁老先生、還是那些爭議性網台的負責人們,都駕輕就熟;相信不喜歡他們的人也不得不承認,某程度上,那是他們的強項。

在各地選舉論壇中,最吸睛的從來都不是見慣見熟的領袖,而是有兩類人:表現真的非常好、口才了得的素人,令選民有投票給他/她,去享受造王快感的慾望,例如梁天琦。另一類是非常騎呢、非常另類、但總之很entertaining的候選人,令人邊罵邊笑邊看,例如近年的選舉常客陳玉娥。

前政圈中人普遍認為,「香港議會」的參選人不會有多少「有名有姓」的政治明星,但反正組織者似乎就是以網台方式運作,最擅長的正是辦這類論壇、製造新聞、set agenda,加上在目前資訊嚴重缺乏的情況下,只要有上述兩類人分別參選,過程中,就不無洗板機會(而且機會不低)。有了曝光,炒熱氣氛,就水到渠成。

有沒有這些人會參選?

我們只知道已表態「積極考慮參選」的港僑協會創辦人鄭文傑,就很符合前者的條件:他有一套很清晰的個人論述,學問好,中英文口才都了得,在英國也做了很多很值得肯定的落地工作,缺乏的就是一個更多人認識的平台。他在這類論壇的表現,只要有幾句sound bite,可能就是等待已久的機遇。

而在海外港人當中,有不少退休人士不打算回港、不甘寂寞,從前的titles都很亮麗,只要表現正正常常,並不難營造一個「其實也有不少正常精英參選」的形象(何況昔日香港政壇中人的質素,也不是特別高)。試想有一個候選人,慷慨激昂發言三分鐘,發表「如何制裁黑警」這類政綱,從一個網台觀眾角度,網民有沒有觀看意欲?大概是有的。

(待續)

▶️ 袁弓夷:做過政協 認清中共 覺醒未來:三年後,一定可以香港見(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72T54AKJ4Q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