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日前和劇團《流白之間》合作的伊朗讀劇《片刻寂靜》順利完成,入面最令我印象深的是以下劇情:在非常時期,社會倫理就會被顛覆,那怎樣研判甚麼是「合理」?

劇情講述一個伊朗少女突然沉睡了幾年,每次醒來就看見幾年伊朗的巨變,而第一次醒來之後,發現她的丈夫居然已經和親妹妹成婚,還生下了兒子,大概是以為她再也不會醒來之故。

在當刻視角,這行為可以說是「亂倫」,丈夫和妹妹又可以算是「姦夫淫婦」,幾乎肯定會被網民批鬥。

但考慮到當時是兩伊戰爭期間,這場戰爭造成兩國傷亡人數接近一百萬,單是伊朗官方承認的本國數字,就死了三十萬人。每逢這類人口大規模減少的戰爭之後,家屬復原都是一大挑戰,男性聚了戰死兄弟的遺孀這類行為時有所聞,出發點卻是出於照顧。

再聯想到伊斯蘭教先知容許娶四個妻子的教義,在創教之時,卻是一個「進步」行為,出發點同樣包括讓男性承擔照顧女性的責任。姊妹共侍一夫,在古代伊斯蘭文化、乃至中國封建時代,同樣頗為普遍,乃至被視為「佳話」。

想到一個更誇張的例子:19世紀的巴拉圭戰爭,最終小國巴拉圭被巴西、阿根廷、烏拉圭三國聯軍擊敗,喪失了90%的成年男性人口,這已經是滅國級的災難了。為了恢復元氣,巴拉圭經濟以女性主導,而為了補充人口,印象中看過一些資料,兄嫂、乃至更誇張的結合,都變成權宜地可以接受。

為什麼對這題目印象猶新,因為不久前在家庭回憶系列,介紹過我台灣舅婆的父親,正是在類似的八年抗戰情況下,聚了太太的妹妹為「細媽」,並生下兒女,然後一家人來到台灣之後,都是以夫婦三人姿態出現。細節在那個系列曾經詳細講過,套用舅婆的結論,「那是時代的悲劇」。

我們日常生活接受的倫理,其實也是社會規範的結果。而社會規範的構成,則不可能脫離客觀現實,否則嚴苛的倫理規範,只會激起無窮反彈。換句話說,如果客觀環境徹底改變了,倫理規範就會改變,不可能一成不變。

中共建政之後,正是要刻意改變這種倫理規範,瓦解家庭,化人為粒子,再重組「組織至上」的新倫理,貶斥「舊倫理」為「封建餘毒」。既然通常是非常時期才會出現新倫理,這個政權為了達到目的,就會人為地製造非常時期...... 是的,說到最後,這是否目前「新香港」的寫照?

▶️ 伊朗劇本《片刻寂靜》廣東話讀劇演出介紹:《流白之間》總監黃家駒:真香港人一定有共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Y3iO9qPBxw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