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香港誌 🇲🇴🇮🇳】澳門的印度寶萊塢年度典禮 (Patreon)
Content
作為一直被香港掩蓋光芒的「微型國際都會」,澳門卻曾主辦印度寶萊塢的年度IIFA Awards,不但能得到旅遊業的短期效益,對城市的國際品牌建立也有一定幫助,只是懂得珍惜的人從來不多。
一直以來,博彩業讓面積狹小、人口稠密的澳門躋身國際城市之列,但始終是單一經濟結構,在中共打貪下,2014年澳門博彩業盈利錄得自2001年開放賭權以來首次年度下跌,近年形勢急變,更是雪上加霜。澳門旅遊業一度積極尋找博彩以外的其他支點,於是想到印度寶萊塢(Bollywood)。
寶萊塢能吸引整個南亞次大陸的人,IIFA Awards除了向海外推廣印度電影,也一貫有刺激主辦城市旅遊業收益的能力。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數字,在IIFA Awards首次於澳門舉辦的2009年6月,訪澳的印籍旅客人次為15,464,比2008年6月高出約4,000人次;2009年全年訪澳印籍旅客人次為107,513,比2008全年高出超過兩萬人次。2009年後,全年訪澳印籍旅客人次維持一貫上升趨勢,只在2012年錄得跌幅。
當IIFA Awards於2013年7月第二度回到澳門舉辦,數字再次錄得約一萬人次增長,全年訪澳印籍旅客人次則為167,216。當然,這些趨勢不大能持續下去,但概念上,IIFA Awards在印度社會與媒體間的廣泛認受性,應能為澳門旅遊業開拓博彩以外的更多客源。
事實上,不少人都忽略澳門和印度的淵源,其實兩者的近代聯繫已有四百年歷史。葡萄牙在十六世紀初殖民今天的印度果阿邦,將之變成殖民地;而葡萄牙人到達澳門,則在十六世紀中期,經海上絲路,自馬尼拉進入。
據中山大學人類學黎熙元教授考究,居澳葡人到達澳門初期,開始實行「商人群體自治」,乃基建於經濟、而非政治利益,令居澳葡人與葡萄牙本土的連結,反而沒有與葡屬印度和中國緊密:「居澳葡人佔據澳門,是出於開闢並壟斷馬來西亞-中國-日本航線的海上貿易的意圖,而不是來自葡國政府或皇室的政治意圖」。
1580年,西班牙與葡萄牙短暫合併,居澳葡人擔心西班牙人瓜分遠東經濟利益,遂如黎教授言,「加強了與距離最接近的葡國殖民地政府代表:葡屬印度總督的關係」,令澳門-果阿成了姊妹港。
根據1783年葡國政府頒布的《王室制誥》,澳門議事會要接受印度總督領導,可見果阿和澳門的關係之密切,當時已延伸之制度層面。在宗教方面,成立於1576年的天主教澳門教區為近代東亞地區當中歷史最悠久的教區,但自成立以來,一直長期隸屬東印度宗主教(即果阿總主教)。直到1961年,果阿被印度強行「解放」,澳門教區才由羅馬教廷直接管轄。這段期間,部分印度人(主要來自葡屬印度)因政治、通商與宗教原因來到澳門,形成近代澳印密切的人口流通。
▶️ 印度前首席經濟顧問:印度經濟不可能超越中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8g9E93p3eY
*改編自沈旭暉曾發表於《亞洲週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