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Netflix 的台灣原創劇集《造浪者:人選之人》以台灣選舉的幕僚為主題,高踞台灣流量第一位,香港人看來更是感觸良多:這一切,本來都是可以在香港出現的。看到以下重點,會有何感想?

劇集刻意不談任何統獨議題,無論是出於哪些考慮,觀眾卻會發現如果掏空了統獨議題,台灣的兩黨制,其實已經很像美國的兩黨制成熟。有一個黨的支持者相對年長,比較保守,重視家庭價值觀,講求經濟發展、效益主義,認為反對黨是拖後腿,不太接受新移民(以上比較接近國民黨、美國共和黨)。另一個黨的支持者相對年輕,懂得打文宣戰,支持多元成家、同志平權,重視環保、保育,相對支持(不涉及華裔的)新移民(以上比較接近民進黨、美國民主黨)。

早前訪問過長期在美國生活的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副主任黃裕鈞,他覺得有一個相對保守、一個相對進步的政黨,對任何國家都最好;而通常年輕人年長了之後,就會比較保守,開始轉投另一個黨去。當然,以上分析也是掏空了台灣最敏感的中國議題而言。問題是中國議題、統獨議題一日存在,大陸網軍一日存在,台灣民主要完全往最健康的兩黨制轉型,也不那麼容易。

劇集最成功之處,是沒有關於「民主制度好」一類說教,甚至直接講出不少民主制度的問題,但反而更能讓觀眾得出「這種制度一定比獨裁好」的結論。

例如劇中的未來總統明確說出,就算地區工作、服務做得好,選民也不一定會投票給你。投票有很多情感衝動元素,人家不投給你,也不可以「屌票」,或takes for granted說「我很努力、為甚麼選不上」。但正是這種投票機制,本身就是對權力的一種制衡,而「權力」不單是政府的公權力,也包括「我這樣那樣然後就可以當選」的不成文規範。

劇集也告訴新進從政者,要儘快習慣一個里長可以影響幾百票、所以選舉必須要依靠樁腳的事實,包括必要時要和他們妥協、合作。這一點,正是對比新生代喜歡在網絡世界打「空戰」,而忽視地區工作的典型問題,暗示傳統政客的深耕細作,其實是 social capital building。如果一個政客沒有社會資本,其實就不能持久;但如果一切全靠社會資本和人脈,又會很快被「潛規則」掉,成為自己從政前最討厭的人。

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平衡,如何在有權後儘量改變、之前儘量韜光養晦,但改變的尺度又在哪裡,千頭萬緒,背後其實都是同一個概念:民主制度的制衡原則。所以有權的人,不會用盡;用盡權的人,很快就會無權。

這樣的common sense,在「新香港」,卻變成天方夜譚。

中國大陸的現狀,幾乎一切根源,都是來自沒有任何制約的絕對權力。單是這一點,《人選之人》傳到中國大陸,總會引起有識之士的慨嘆,這甚至還未說到能否一人一票選總統的問題,只不過是談在日常生活有沒有任何制衡權力的機制,已經足以令牆內的韭菜觸景傷情,看不下去。

至於更等而下之的「新香港」,看《造浪者》這劇(不知日後會否要翻牆才能看)、而幻想在牆內有參考作用,更是形同造夢。

▶️ 國民黨國際部副主任黃裕鈞:國民黨必須走親美路線,才有出路(上,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u-CSKjU64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