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中央集權是表徵,不是底因。這個世界沒有一個經濟條件,能讓一個文化延綿兩千二百多年集權的。只有文字能做到這個效果。漢字造成的專制皇權—仕紳結構,才是底因。

理論上,現在學習漢字的成本,不再像1970年代掃盲以前那麼高,知識不再由仕紳(我不稱為士大夫,因為他們的結構本質上是「士」、「出仕」,然後成為「紳」)壟斷。但兩千多年由仕紳壟斷知識,然後依賴拱衛(或操弄)專制皇權去固化仕紳階層利益的結構,實際上沒有改變。所謂的中央集權,不是皇帝貴族將權力集中,而是「專制皇權——仕紳結構」的表徵。只看到中央集權,而不看本身結構的根深蒂固,是難以解釋到歷史的走向和現象的。

清末的確出現過改革,歷史教科書將改革失敗的責任都丟給了慈禧太后,並不公允。以翁同龢為典型的傳統仕紳階層因自身利益受損,或者純粹因為「傳統」、「古制」,而反對現代化改革,是更重要的原因。這個「專制皇權——仕紳結構」,其實也會借屍還魂,只是皇權換成了黨權,仕紳換成了幹部、「官紳」而已。

現代化的很多改革必須持續,就需要有新的、能夠脫離上述結構而足夠強大,不會輕易被結構吸納,或壓制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但是在根深蒂固、而仍然強而有力的結構前,這些階層和利益群體很容易被扼殺於萌芽。

同時,只將經濟基礎或者貨幣看為革命的主因,有點將歷史太簡化了,甚至有可能捉錯重點。貨幣是金本位還是銀本位,當然對經濟有影響。但中國民間經濟很長時間都是「銅/鉛本位」,實際上就是與實質價值剝離的法幣,也有實質上由銀號操作的銀票系統,所謂銀本位,只是政府收稅時要求兌換成銀收取。

我也不同意黃仁宇的「數目字管理」說。中國歷朝歷代,除了因戰亂戶口流散難以統計的年代,數字都相當詳盡,而且通過秦漢以來大同小異的「郡縣制」,中央派出的官員在數目字管理上的能力,不比現代初期的歐洲各國差得多遠。數目字管理不成功,更多是仕紳階層尋租造成。那這就不是數目字管理不行,而是仕紳結構下的吏治問題。

另外,關於虛擬貨幣去中心化的問題。虛擬貨幣或許可以「去政府發行法幣化」,但不能去中心化。即使無發行法幣的機構,不代表無中心可以操控其流通,只要通過囤積、操弄,仍然有「中心」可以影響實質貨幣流通,從而影響幣值/匯率。而且不能靈活根據經濟條件調節供應的貨幣,未必是比中央銀行和銀行系統根據市場環境發行的法幣、和信用貨幣(通過借貸發行的)更佳的解決方案。

只看到公權力的惡,而忽視人類社會本身必然產生的惡,將去除公權力視為通往自由之路,也恐怕只會事與願違。「去政府/央行發行貨幣化」,不代表去中心化,只要有貨幣,就可以有中心,就可以操弄貨幣流通量,其選擇只是讓還有某程度制約的公權力、和按市場規則操作的銀行系統,去掌控這個供應,還是由更無制約的操弄者掌控而已。所謂的完美競爭的市場,與完美政府一樣,只存在於理論中。

▶️ 貨幣戰爭史前史:辛亥革命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3kp2lNkPYY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