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新香港」的「說好香港故事」會否成功,「Hello Hong Kong」、「Happy Hong Kong」的受眾究竟是哪些人,從品牌到字體到價值到內涵,都非常清楚。

看見這種官方廣告散發全球,非常有效地將香港昔日品牌完全摧毀,不期然令人想到另一個品牌:「上海」。

1949年前,上海是中國的首席國際都會,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同期的香港,直到大量上海賢達、才俊老闆逃難來到他們當時心目中的「小上海」香港,香港的國際品牌才逐步建立起來。在一段長時期,凡是以「上海」為名的企業,就彷彿身價百倍,自動升格為「國際品牌」。

記得在2019年,不少香港人希望記認中資銀行時,都曾將「上海商業銀行」誤判為「中資」。其實這是徹頭徹尾的台資銀行,早在民國時代成立於上海租界,1949年後遷冊到香港、台灣,而在台灣早年,依然象徵著最國際化的一面。

在出版界,和商務印書局同期出現的「上海印書局」,就是晚清在上海租界成立,當時同樣利用了租界的自由氣氛,出版所有違反「大清國安法」的書籍。

有趣的是,在二十年代,新加坡來自上海的華僑,也在新加坡成立了另一間「上海書局」,就是要借用「上海」的國際化品牌,可見當時叫「上海書局」比「新加坡書局」、「香港書局」都更 international。而後來這間書局又在1949年後在香港有了支部,不過資金變成了中共,那依然是「奪舍」借殼上市的套路。

然而經過中共幾十年的摧殘,上海就算重新繁榮起來,也早已不是那麼一回事,而用了「上海」為 brand 的大機構,也要面對現實,做 rebranding。

最典型例子就是匯豐銀行,成立於1865年之時,名叫「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分別以英屬香港和上海國際租界為兩大基地,象徵了當時東方最國際化的兩個城市。

但隨著「Hongkong」和「Shanghai」的品牌都越來越柒,匯豐很刻意地 rebrand為「HSBC」,很多新一代西方人甚至不知道「HSBC」stands for 甚麼。

本來「香港」是一個好brand,但想到十年後的「香港書局」會出甚麼書、「香港政府新聞處」會怎樣發放新聞,世界會怎樣看待這個品牌,看看上海,就可以預計一二。

▶️ 上海生與死,與50年代的「小上海」香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f-BiqpC4-M

圖片來源: SteveAllenPhoto999@envato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